首页 > 实时讯息 >

行摄拉美|遇见里约热内卢

时间:2025-07-16 02:16:00

新华社记者王天聪主笔

里约的山

2022年3月7日,游客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依帕内玛海滩漫步,远处是两兄弟山。

里约的山沉默不语,却从未缺席。这些山总是冷静、古老、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人间。科科瓦多山上的云雾层层叠叠,糖面包山孤独挺立在海湾尽头,缆车划过天际,提供了俯瞰城市的绝佳视野。

这是2023年3月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拍摄的科科瓦多山。

城市与山共处,彼此之间没有界限。社区顺着山坡生长,高楼在山脚排布。桑巴、风声和喧嚣交织成一种独特的节奏。即便是最繁华的街道,也时常能在拐角看见一座山头,提醒人们这座城市从不是一块被彻底征服的平地。

2024年9月29日,游客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拍照留念,背景为糖面包山。

里约的海

2022年7月23日,游客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依帕内玛海滩嬉水游玩。

海是里约人的邻居。清晨,骑着自行车的人从海边呼啸而过,像是在和大海打招呼。正午,撑着彩色阳伞的人们涌向沙滩,一场场小型聚会在细沙中展开。傍晚,老人牵着孩子走入浪花,一起面对广阔无垠的南大西洋。

这是2023年3月1日拍摄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科帕卡巴纳海滩全景(无人机照片)。

这里的海不仅是旅游名片,更是这座城市日常的一部分。你看不出海滩的人们是在度假与否,他们倒像是回到了熟悉的客厅。

2023年11月14日,游客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一处海滩上享受阳光与海风。

太阳升起又落下,浪一波波地涌来又退去,他们便在这起伏中生活、生长、欢笑、老去。里约人是海的精灵,性情像海一样热烈,奔放,有时暴躁,也从不隐藏自己的温柔。

2022年7月5日,市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一处海滨大道骑行。

里约旧城的历史回响

这是2022年7月2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中心拍摄的市议会所在地佩德罗·埃内斯托宫。

里约热内卢市中心是巴西历史演进的重要见证地。作为殖民时期的行政中枢、帝国时代的皇城与共和国初期的政治核心,这里保留了大量见证不同时代变迁的地标性建筑。在高楼林立的新兴街区之间,市政大楼、拉帕拱桥、圣塞巴斯蒂昂大教堂等构成一幅多元融合的城市风貌画卷,诉说着葡萄牙殖民、独立建国以及现代化进程交织的历史。

2022年2月24日,游客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皇家葡文图书馆内游览。

步入市中心,仿佛进入一座开放的城市博物馆。里约市议会大楼、国家图书馆和市立剧院等19世纪建筑群沿广场排列,延续着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恢弘气派;皇家葡文图书馆的彩绘玻璃和雕刻书架,则折射出昔日皇室对文学与知识的推崇。有轨电车缓缓驶过,连接着旧时与当下,营造出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节奏。

这是2025年3月7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拍摄的市中心以及远处的糖面包山与瓜纳巴拉湾。

足球之城

这是2022年10月13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拍摄的马拉卡纳体育场(无人机照片)。

在里约热内卢,足球远不止是一项竞技运动,它是这座城市跳动的心脏,是市民情感的出口,是世代延续的文化血脉。它是一种语言、一种信仰、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焰。它穿越贫富、打破阶层界限,把城市的灵魂紧紧凝聚在一起。从马拉卡纳球场的轰鸣呐喊,到伊帕内玛海滩落日下少年飞身的剪影,足球无处不在,融入城市的空气中。对里约人而言,足球不仅能点燃激情,更是一种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方式。

2023年11月21日,在世界杯预选赛南美洲赛区巴西对阵阿根廷的比赛中,巴西与阿根廷队球员在比赛中拼抢。

每逢重要比赛,无论是巴西国家队迎战老对手阿根廷,还是本地豪门弗鲁米嫩塞与弗拉门戈的德比大战,马拉卡纳球场内外都聚集着万人欢呼的人海。身披队服的球迷高唱队歌,挥舞旗帜,喊出每一个名字与口号,那不仅是对胜利的渴望,更是一种与城市、与他人连接的仪式感。在这里,足球是一场集体情绪的释放,是全城共振的节奏。

2023年11月4日,弗鲁米嫩塞队球迷在比赛中为球队加油助威。

赛后,胜利的喜悦不止属于场上的球员,更属于看台上每一个泪流满面的人。奖杯、高举的奖牌、亲人的拥抱,构成了最动人的画面。这些珍贵瞬间被世代铭记,成为家庭相册的一部分,也成为球迷人生叙事的一章。

2024年10月15日,市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伊帕内玛海滩踢球。

而在城市的边缘与海滩,足球的另一面则更加平民化而真挚。孩子们在沙滩上踢球直到天黑,青年们在陋巷中模拟世界杯进球时刻。即使没有专业草坪和灯光,他们依旧梦想着穿上象征荣誉的黄绿球衣。这种源自街头的热情正是巴西足球辉煌的起点,也是其最本质的魅力所在。

贫民社区里的生活节奏

这是2024年12月1日拍摄的巴西罗西尼亚社区(无人机照片)。

在葡萄牙语中,“favela”指的是城市中那些沿山而建、房屋密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居民区。这个词最早源自一种生长在巴西东北部的灌木植物,也象征着这些社区从荒地中生长出来的坚韧。但现实中,它常常背负负面标签,与贫穷、暴力、毒品交易划上等号。然而,真实的贫民社区远不止如此。

这是2025年3月8日拍摄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罗西尼亚社区。

在里约,贫民社区往往依山而建、色彩斑斓、层叠交错。每天,数十万人从这里早早出发,有的在市中心做清洁工,有的在海滩当救生员、摊贩或厨师,还有的在快递平台中打拼。他们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在地理和社会结构上被边缘化。尽管房屋结构简陋,电线交错如蛛网,但人们用鲜艳的涂鸦、天台花盆和自己修建的阳台,为生活增添一丝温度。

2025年3月8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罗西尼亚社区,一群少年表演巴西战舞。

在这样的社区里,生活并不容易,但人们依旧怀抱希望,努力为家人创造更好的未来。他们用双手搭建屋顶、粉刷墙面,用歌声、节奏和笑声填满狭小空间。尽管资源有限、道路崎岖,但这里同样孕育着丰富的文化表达和朴实的人情温度。走进这些社区,不是为了窥探贫困,而是为了看见一群普通人如何在现实中扎根、生长、闪光。城市的面貌从不只有高楼林立,它也存在于山脚下一盏亮着的灯光、一段旋转的舞步中。

这是2022年7月29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拍摄的一处社区。

人生本就是一次没有特意安排路线的行走,是驻足、抬头、转身之间的随手记录。我用镜头和文字,描摹眼中真实的里约热内卢——那里的山与海、街心与人群、球场与贫民窟,并不总是明亮整洁,却始终充满张力和生命的质感。在纷繁复杂的城市肌理中,既有热烈的欢呼,也有日常的坚持,所有光影与叙事,都在告诉我们: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或许不是抵达某个景点,而是去靠近生活本身。

统筹:李木子

记者:王天聪

栏目主编:戴天放

新华社世界故事工作室

新华社摄影部 拉美总分社 联合制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