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一线看转化 | 机器人“巧手”破解特钢质检难题
时间:2025-09-06 13:56:00
开栏话
石家庄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加强与京津优质高校和驻冀高校的深度合作,不断引进、消化、吸收高端优质创新成果。即日起,本报开设“科创一线看转化”栏目,通过记者在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企业车间、生产线的实地采访,展现优秀科研成果在石家庄转移转化的生动场景。

河北科技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里,“面向特钢轧制质量检测的机器人系统”正在进行测试。
当特钢样棒从轧制生产线产出后,机器人稳稳伸出机械臂,精准抓取样棒后自动在其柱面标记产品信息,随后带有信息码的样棒平稳送入检测流程……9月4日,在河北科技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里,质检机器人一套“行云流水”的作业场景,让记者直观感受到了“面向特钢轧制质量检测的机器人系统”的硬核实力。
“这是我们专门为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量身研发的系统,目前正在进行实验室测试,测试结束后将在石钢的生产线上进行安装调试。”河北科技大学机器人与数字化团队技术研发负责人张付祥教授说。
特钢棒材的质量检测是钢铁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产品品质与市场口碑,然而传统的特钢棒材质量检测的取样环节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模式存在着难以突破的困境。
“工人得用长柄夹钳,从样棒堆里夹取样棒,还要在滚烫的圆柱面上标记信息。不仅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还高,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高温烫伤。”石钢公司相关技术负责人说,这种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导致该岗位常年面临“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而人手短缺又直接影响了检测效率,制约着企业产能的进一步释放。
瞄准这一行业痛点,河北科技大学机器人与数字化团队对接石钢,双方决定联合申报石家庄市驻冀高校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共同探索用机器人系统替代人工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我们要解决的不只是‘用机械臂代替手’这么简单,更要突破无序堆放样棒的智能识别、高温环境下的稳定作业、圆柱曲面的精准标记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张付祥教授解释,正是这些技术难点的突破,让这套系统具备了真正落地产业的价值。
作为石家庄市驻冀高校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成果,“面向特钢轧制质量检测的机器人系统”投用后,将改变特钢检测环节“人工扛钢棒”的传统模式,为钢铁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在实验室现场,记者仔细观察了这套系统的核心设备:取样机器人的夹爪采用弧形设计,表面覆盖着耐高温特种材料,确保在高温环境下仍能牢牢抓稳样棒。书写标记机器人的“笔尖”则像灵活的手指,能自动适应贴合不同直径的钢棒圆柱面,而旁边的立体视觉相机,更像是整套系统的“眼睛”,实时扫描着堆放的样棒,为后续操作提供精准定位。
“这套系统的科技感,不仅体现在工业风十足的机械结构上,更藏在它‘能思考、会操作’的智能内核里。”张付祥教授指着一旁的人机交互界面进一步介绍,通过高清屏幕,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控机器人的运行状态,无论是调整作业参数,还是接收故障预警,都能一目了然,极大地降低了操作难度,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企业提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高校研发团队聚焦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最终用成熟的成果帮企业解决难题。河北科技大学机器人与数字化团队和石钢的校企合作,正是“需求导向”科研的典型案例。一线需求是科研最好的“指南针”,这样的合作模式,既让高校的科研成果有了落地的“土壤”,也让企业的发展需求得到了精准回应。
在石家庄,创新从来不是论文里的抽象术语,而是车间里灵活运转的机械臂、生产线上精准运算的算法。从高校实验室里的样机研发,到企业生产线上的场景验证,一条“需求牵引研发、场景验证技术、产业反哺创新”的闭环正在加速形成。当科技真正扎根产业土壤,转化的不仅是一项项科研成果,更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记者 宋子婷/文 郄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