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们如何在AI幻影中守护真实的光

时间:2025-08-31 18:04:00

据报道,良品铺子电商页面上一组“花生上树”的宣传照近日引发争议——果实悬垂的枝桠、错当成玉米地的花生田,这些违背常识的画面被网友识破为AI生成。无独有偶,广西“奔驰亮证女”事件中,网友用AI“脑补”的“男友”被官方证伪;成都某公司用AI炮制的“学校黑幕”文章,更让家长陷入集体焦虑。

当AI照片从“技术实验”演变为“现实入侵”,我们终于看清:那些以假乱真的像素,正悄悄啃噬着数字时代的信任基石。

AI生成内容的泛滥,本质是一场“真实的撤退”。过去我们说有图有真相,如今有图未必有真——AI能精准还原光影,能“合理”拼接场景,甚至能模仿真实照片的瑕疵。就像良品铺子的花生照,若不是网友对农事的熟悉,谁能想到枝头挂的不是果实,而是算法编织的幻觉?

同样危险的是那些“完美”的虚假:企业宣传页里的“优质产地”、新闻客户端里的“爆款文章”、社交平台上的“暖心日常”,它们披着真实的外衣,精准击中人性对“美好”“震惊”“共鸣”的需求,让虚假信息在传播中不断自我强化。

这场“真实危机”的背后藏着三重裂痕。其一是技术与认知的“速度差”。AI生成内容的迭代速度远超识别技术的研发,当检测工具还在追赶“深度伪造”时,新的伪造手段已悄然升级。

其二是利益与道德的“天平倾斜”。对企业而言,AI照片能降低拍摄成本、放大产品卖点;对流量玩家来说,AI文章能快速收割关注、变现商业价值。“反正用户分不清真假”的侥幸,让越来越多人在“便利”前放弃了对真实的坚守。

其三是群体与个体的感知钝化。当“AI生成”成为茶余谈资,当“可能有假”成为默认预设,我们反而对真实的细节失去了敏感——就像长期吃甜食的人,再难尝出白水的清冽。

守护真实,需要锻造数字时代的“火眼金睛”。这双眼睛,是技术的照妖镜:科研机构需加快研发AI内容检测工具,用更精准的算法识别“假照片”的数字指纹;这双眼睛,是法律的“紧箍咒”:监管部门应明确AI生成内容的标识义务,让“这是AI”成为传播前的必选项,对恶意造假者加大追责力度;这双眼睛,更是每个人的“显微镜”:看到“完美”的照片别急着点赞,遇到“震撼”的新闻先查查信源,面对“共鸣”的文案多问几个“为什么”——真实从不在夸张里,而在细节中:花生的生长周期、监控的时间戳、学校的官方回应,这些被AI省略的“小麻烦”,恰恰是戳破幻影的关键。

古人说“眼见为实”,可在AI时代,“眼见”需要更智慧的“实”。技术从不是真实的敌人,它本应是拓展认知的工具;真正消解真实的,是我们对“捷径”的依赖、对“流量”的贪婪、对“真实”的轻慢。就像农作物需要阳光雨露,社会的信任也需要真实的滋养——当我们愿意为核实一张照片多花十分钟,为追问一句“真的吗”多费些心思,就是在给真实浇水施肥。

所有的技术进步,最终都该让真实的世界更清晰,而不是让虚假的幻影更逼真。我们向往的,从来不是“完美的假象”,而是“不完美的真实”。(来源:北京青年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