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八闽文化“活起来” 带动文旅“火起来”

时间:2025-04-15 10:04:00

红色旅游人气高涨、非遗国潮圈粉无数、古城古厝人潮熙攘、渔旅融合奔向共富……近年来,福建立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山海文旅资源交融等优势,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活起来”推动文旅经济“火起来”“强起来”。2024年,福建省接待旅游总人数6.5亿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8350亿元,厦门、福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达2790.6万人次、1529.9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

红色旅游人气高涨

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清明期间,福建广泛开展瞻仰红色遗址、追思英烈等主题活动,各地红色文化场馆、红色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线路等成为人们重温红色历史、传承革命遗志的生动课堂。

暮春清晨,闽西社下山,白墙青瓦的古田会议旧址庄重古朴,参天古树掩映下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一批又一批游客不时驻足拍照留念。

趁着清明假期,来自福州的游客李明专程带着家人来古田会议纪念馆参观。他说,古田会议旧址内,拼凑的八仙桌讲台、斑驳的革命标语,让人仿佛置身历史现场。“这次实地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孩子触动很深,更加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应好好珍惜、奋发图强。”

“古田会议旧址一切设施都按照当年参加过古田会议老同志的回忆原样陈列,保留了往昔风貌。”古田会议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来这里接受红色教育的人数不断上升。从1974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古田会议纪念馆累计接待观众已超过5000万人次。

看AI修复的革命老照片,与屏幕上的革命先辈对话,听“数字人”讲述历史故事……在挖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福建还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建成福建红色文化网上展示馆、福建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展馆,让更多年轻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这是福建用好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热起来”的一个缩影。

福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建南介绍,近年来,福建省出台《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加强对全省183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4.3万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的系统保护,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70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出《古田军号》等红色文艺精品,打造“古田会议丰碑”“万里长征起点”等红色文旅品牌。

红色旅游的蓬勃兴起,不仅有力推动老区苏区经济发展,也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曾是闽北苏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被誉为闽北苏区“红色首府”。走进大安村红军街,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等革命旧址矗立在街道两侧。

大安村党总支书记江秀萍介绍,随着红色景点的挖掘和开发,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大安也成为多个单位党团员的革命历史教育活动基地、中小学生的夏令营基地。游客来了以后,不少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民宿,钱袋子越来越鼓。“201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7269元,2024年已超过2.4万元。”

王建南说,下一步,福建将继续开发更多红色旅游产品和路线,推动红色旅游景区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创新讲解模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非遗国潮圈粉无数

头上挽一髻,插三条扁平如剑的银簪,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这便是福州女子传统发饰——三条簪。著名作家冰心曾在《故乡的风采》一文中盛赞,如此打扮下福州女子透出的俊俏、勇健是“天下之最”。

福州南公园的一家妆造店内,汉服妆造师黄秋辉正忙着为客人挽髻插簪。她和团队花费近4年时间翻阅资料、收集民间散落的古董三条簪、复刻三条簪和相关妆造,使三条簪以“福州传统妆束技艺”于去年6月成功列入福州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成为非遗后,三条簪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各大社交平台上,年轻人“打卡”三条簪的帖子越发多了起来。有年轻的武术爱好者为三条簪编创“刀法”,拍摄的视频在网络上引来喝彩声一片;也有视频博主将三条簪带到欧洲,英国伦敦的大本钟、伦敦之眼旁,神秘的东方妆造引得往来行人频频回望相询……

在文旅部门的助推下,三条簪的形象也登上了舞台、戏台:中国船政文化城《最忆船政》多维体验剧中,女演员们头簪三条簪演绎晚清船政人追寻科技进步的故事,让坚韧求知的女性形象更加鲜明;创新编排的沉浸式闽剧里,生活场景中的三条簪在观众身边还原,三条簪的形象、故事更加触手可及。

北京、重庆、大理……如今,三条簪已化身成为国潮符号,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变装旅拍店里。在福州三坊七巷、上下杭、梁厝等历史文化街区中,随处可见三条簪的“刀光剑影”。白色的马鞍墙下、石板铺就的巷弄中、古意十足的游廊畔,都是游客们“打卡”三条簪的“出片”之所。

同样火爆出圈的还有不断传承创新的泉州戏曲。作为与闽南百姓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相伴共生的传统戏曲,泉州提线木偶戏已有上千年历史。今年春节期间,泉州木偶剧院座无虚席,甚至最后一排还增加了活动座椅,七成观众是年轻面孔。演出结束,意犹未尽的观众排队与木偶互动合影。

“先买戏票,再买机票。”今年春节前,为了带孩子去泉州看上一场木偶戏,北京的刘女士提前定好闹钟,早早守在抢票页面。“抢到票后才订下往返机票和住宿。”

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介绍,近年来木偶戏热度攀升,节假日热门场次一开售就被抢光。正月初一至初七一共演出94场,3万余名观众观演,门票总收入约200万元。“这在过去几乎不可想象。”

非遗国潮的兴起也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以泉州为例,2025年春节假期,当地累计接待游客1011.59万人次,同比增长23.6%;旅游总花费达到100.96亿元,同比增长25.9%。

古城古厝人潮熙攘

一条铁井栏,半部建州史。青砖灰瓦、古厝林立、雕梁画栋……走进南平建瓯市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徜徉其间,让人仿佛穿越回到了唐宋时期的建州城。

建瓯古称建州,“福建”二字即取其一,有着3000多年文明史和1800多年置县史。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铁井栏—紫芝街就一直处于建瓯古城的中心位置。在建瓯作为州府时期,铁井栏—紫芝街市井繁华、名士荟聚,衙署、祠堂、会馆鳞次栉比,宏伟壮观。

然而岁月沧桑,在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铁井栏—紫芝街一度饱受“脏乱差”的困扰,陷入萧条破败的窘境。“电线像蜘蛛网一样,横七竖八;一到下雨天,污水横流。”回忆往昔,在街区生活多年的建瓯市民邹曙光说,多数人守着老屋却没钱修缮,只能眼睁睁看着房子破败下去。

和邹曙光一样的老建瓯人,期盼着改变。面对古城保护的窘境与“建”文化的沉寂,建瓯市近年来锚定“千年建州 理学名城”发展定位,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建瓯市副市长徐凡铭介绍,建瓯已系统推进12个、总投资48.5亿元的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对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五经博士府等项目进行修缮修复。“本着还原历史、修旧如旧的理念,从周边地区收集大小旧砖、旧瓦、旧石板近5万片(条),对铁井栏—紫芝街进行了重点修复更新。”

将供电、通信等线缆下地,整修古街及巷道路面,对古民居进行修复改造……2023年9月,经过保护、提升的铁井栏—紫芝街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邹曙光说,改造后的街区整洁美丽、古色古香,更有历史韵味,“街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感觉古城又活了。”

福州三坊七巷从濒临拆除到涅槃蜕变,厦门鼓浪屿“地标”八卦楼从破败不堪到重获新生……在福建,这样“旧貌换新颜”的古城古厝俯拾皆是。

如今,随着沉浸式演出、文旅文创、民俗民宿等业态的植入,不少福建古城古厝正在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在福州三坊七巷,观众跟随沉浸式戏剧《雀起无声》演员在古厝中穿行,一同参与剧情发展、感受福州百年风情,仿若玩了一次剧本杀;在泉州古城中山街,头戴簪花围,身着娘惹服,到侨批馆写一张“侨批”寄给好友,在骑楼改造的民宿中住一晚……

古城古厝人潮熙攘,有力带动文旅经济“火起来”。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福建文旅市场热度延续、春意浓浓,全省累计接待游客547.46万人次,同比增长23.9%;游客旅游总花费51.22亿元,同比增长27.1%。

渔旅融合奔向共富

十五月圆夜,宁德市霞浦县松山街道北岐村海边滩涂上,三脚架林立,“长枪短炮”密布,耳畔不时响起相机快门的咔嚓声……夜色渐浓,不少摄影爱好者守候在此,等待用相机记录下“海上升明月”的浪漫一瞬。

霞浦县海岸线漫长,素有“中国最美滩涂”的美誉。霞浦县文体和旅游局旅游股负责人陈勇说,依托优美的海岸线景观和摄影资源,霞浦县先后完成了十几个摄影点建设,每年吸引60多万人次前来观光摄影。

游客纷至沓来,不仅带动霞浦服务业的发展,也带动“渔模”这一特殊职业的出现。霞浦县民宿行业协会会长郑德雄介绍,近两年游客络绎不绝,全县600多家民宿经常爆满,难分淡旺季。北岐村“渔模”老江说,农闲时候,他把曾经的渔具变成摄影道具,配合众多摄影爱好者拍照。“有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好几千元。”

在八闽大地,传统渔村走上渔旅融合新路的故事比比皆是。福建海岸线长度位居全国第二,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孕育了众多美丽的岛屿、滨海风光。近年来,福建沿海各地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海洋养殖、渔旅融合等特色产业,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在渔旅融合助力下,不少偏僻落后的海岛小渔村摆脱了发展困境。霞浦县海岛乡宫东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道说,宫东村所在的西洋岛过去产业形态单一、人口不断外流,最近几年通过推动渔旅融合发展,来宫东村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村里生产、生活条件越变越好,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发展休闲渔业,推动电动船舶改造,打造零碳海岛。”

看好渔旅融合前景,不少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招呼客人入住、安排研学路线、联系出海交通……五一假期临近,莆田市南日岛“南日小渔”民宿负责人杨建波颇为忙碌。8年前,杨建波和妻子共同返岛创业。杨建波说:“除了自然风光和渔村特色外,我还想让来南日岛的游客体会到淳朴的民风和宾至如归的服务。”

渔旅融合也有力带动村财增收、渔民致富。澳角村地处漳州东山岛东南角,三面临海,向海而生,也因海而兴。多年来,澳角村大力发展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海产品加工、电商和乡村旅游五大主导产业,走出一条以海兴村、以海强村的新路子。

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说,随着滨海民宿、海鲜餐饮、海上观光等业态兴起,许多村民返乡创业,吃上“旅游饭”。2024年,澳角村社会总产值达15.5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4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万元。

举办各类文旅活动1200多场,推出文旅惠民措施120多项……以“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为主题的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将于4月17日至19日在南平举办。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源生表示,福建将不断擦亮“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金字招牌,扎实做好人气聚合、产业融合、资源整合“三篇文章”,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记者邰晓安 张华迎 李昊泽)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