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合拍的00后·三下乡丨在红色史迹中思政,在行走课堂中成长

时间:2025-07-25 09:51:00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孙慧雯 吴乐怡 欧世杰 湘西报道

7月上旬,吉首大学人文学院 “三下乡” 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湘西州博物馆,在泛黄的史料与沉默的文物间,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这场以 “认知历史、传承信仰” 为内核的实践活动,既是青年学子与革命历史的深度对话,更在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图谱中写下生动注脚。

循着路标走进 “红色湘西” 展厅,玻璃展柜里的土家织锦、泛黄的革命传单、锈迹斑斑的步枪,瞬间将历史拉回烽火岁月。讲解员讲述1934年红军长征过湘西时,各族群众连夜赶制布鞋支援前线的故事,让 “军民鱼水情” 从课本文字变得可触可感。联动参观 “民族风情” 与 “历史沿革” 展厅时,同学们逐渐厘清:湘西红色基因并非孤立的革命符号,而是与各族人民抗争史、团结史深度交织。这种认知突破,让历史从平面文字变成立体生命体验,正是实地实践的独特价值。

实践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

展馆中几位小学生的闯入,成为激活红色传承的奇妙契机。团队成员李同学见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对着 “各族群众护送伤员” 油画出神,便蹲下身用 “红军叔叔和苗族阿婆像家人一样互助” 的通俗表达,拆解那段民族团结史。当孩子问 “红军叔叔为何穿草鞋走山路”,成员结合湘西地理特征讲述先辈坚守,让 “艰苦奋斗” 精神有了具体落脚点。这种 “教学相长” 恰是红色传承的生动注脚:青年在讲述中消化历史,孩童在好奇中播下信仰种子,红色文化由此突破时间壁垒。

实践团队成员与小孩合影。

从价值维度看,活动意义远超简单参观。对青年学子而言,它实现了从 “知道” 到 “理解” 再到 “传承” 的认知跃升。当历史与脚下土地、眼前文物、身边孩童产生真实联结,责任感自然生长。团队负责人所说 “让历史照进青年心灵”,本质是让红色基因成为青年精神世界的 “压舱石”,为其在纷繁时代锚定价值坐标。

团队成员进行记录。

于红色文化传播而言,实践探索出 “年轻化、场景化、互动化” 新路径。青年用同龄人易懂的语言解读历史,让红色文化摆脱刻板说教。博物馆里的偶遇证明,最好的传播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像当年红军与群众 “同坐一条板凳” 般,在平等对话中实现精神共鸣。湘西红色文化中 “民族团结” 基因,为当代提供珍贵镜鉴。“苗家儿女送红军” 雕塑与 “各族共建根据地” 文献,诠释了 “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历史根基。学子触摸这些历史碎片时,既理解湘西革命胜利密码,更体悟到:今日民族团结,正是对革命年代的最好致敬。

实践仍在继续,团队带着红色记忆走向湘西村寨、学校,让历史故事以更鲜活姿态融入社会肌理。这正是 “三下乡” 的深刻价值 —— 让红色文化走出博物馆展柜,走进青年行囊,住进孩童心田,最终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活水,在新时代土壤里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