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东济南平阴村名里的烟火气与筋骨魂

时间:2025-08-25 06:28:00

#奋进新山东#​#济南头条#​#平阴#​#平阴县#​

在山东省济南市的西南边,有个叫平阴的地方。这地方北边挨着黄河,南边望着泰山,自古就有“玫瑰之乡”和“圣药阿胶之乡”的美名。你要是得空来平阴的乡下转转,和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唠唠嗑,就会发现,这里的每一个村子名儿,都有着不平常的学问,


孝直村:刻在石头上的“孝”字

在平阴县孝直镇,有个村子叫“孝直”。这名儿听着就透着股正气。这村早先叫“孝侄村”,这里头有个打唐代传下来的故事。


说是村里有位老人,无儿无女。他的侄子心善,看老人孤苦,就尽心尽力地奉养他,这孝行感动了乡里。大家为了记着这事儿,就把村子叫成了“孝侄村”。后来,叫着叫着,就变成了“孝直村”,取的是“既孝且直”的意思——既孝顺,又正直。


这故事听着像传说,但真有实据。1998年,在孝直村南头,还真挖出了一块唐代咸通年间的李云墓志铭,上头就刻着“既孝且直,子孙其嗣,积善传芳,终天无已”的字儿。这石头刻的字,实实在在地证明了村名的由来,也让孝直村成了平阴孝文化的一个活见证。


直到现在,你走进孝直村,还能感觉到这股孝道民风。村里人敬老爱老,邻里和睦,那股朴实的劲儿,能让人一下子慢下来,好像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讲究信义、互相帮衬的老时候。


贤子峪村:深山藏贤,石屋留韵

在平阴县的密林深处,藏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明代古村落,叫“贤子峪”。这村子简直是个石头城,放眼望去,尽是石头——石头墙、石头房、石头门、石头路、石头庙。


“贤子峪”这名字,起得也有讲究。相传是明代有个贡生叫张子旭,在这儿建了个黛西书院(现在找不着了)。村子虽小,却培养出不少贤人,所以得了“贤子峪”这么个名号,意思是“贤人辈出的山谷”。


村里头还有三泉庵、观音堂、伏魔殿、抱珠泉、函山书院遗址这些老地方,有棵老皂角树也高高大大地立着。整个村子大体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是北方难得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古村落之一。


最让人感叹的是,村里大部分人都已经搬下山住了,可到现在,还有一户人家舍不得走,依然守在这里,守着这份老辈传下来的宁静和念想。


南崖村:石头写就的春秋

在平阴县洪范池镇,有个古村落叫南崖村(当地人把“崖”念成 yái)。村子全名叫东峪南崖村,靠着大寨山,挨着云翠山,藏在东扈峪里头。春秋时候的古扈国遗址,据说就在这儿。有史料记载,宋代就已经有这个村了。


村里头现在还能看到不少古街巷,明清的老建筑很多,古桥、古井、古树、古城墙、古庙、古祠、碑刻、石雕……这些东西随处可见,在江北,这样格局的古村落可真不多见。


村西北角有个文昌阁,底下是老村圩子墙上的一个石门。文昌阁和城门是连在一块儿的,石头拱门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修的。门底下是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这路是一截一截的。听说老辈里,南崖村有个规矩,谁要是犯了错,就罚他修一段石板路,既是受了教训,又方便了大伙儿走路。


离文昌阁东边50米,还有座清代的立交桥,上头能走人,下头也能过人,桥身全是用大青石一块块砌起来的,风吹雨打这么多年,也没见损坏。这设计,在那时的村子里,可是稀罕物,足见当年村里人的巧思和智慧。


毛家铺村:古道热肠的商贸驿站

在平阴县安城乡,有个村叫毛家铺村。这村子因为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和一条连通鲁西南平原与济南府乃至北京城的交通要道,被评为“平阴县历史文化村镇”。


毛家铺是东毛铺和西毛铺合起来叫的,原先叫毛家铺子。村名的由来,带着点传奇色彩。相传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帮越王勾践灭了吴王夫差后,就不当官了,散了钱财,带着西施,坐着小船,跑到陶山一带住下了。他俩在这边做买卖,带动得当地市场经济红红火火,那时候真是商贾云集、买卖兴旺。到现在,这方圆几十里,按商号店铺起名的村子还有二三十个。毛家铺子,就是当初一户姓毛的人家在这儿开了个饭铺而得名。


毛家铺自古交通就方便,经济也发达。穿过西毛铺南北的大街,就是当年从鲁西南平原通到济南府、甚至北京城的大道。太平年月,这是南来北往做生意、走亲访友、赶考赴任的坦途;到了战乱年头,这儿就是易守难攻的要塞。


因为守着这条要道,毛铺村过去特别繁华,是过往客商歇脚吃饭的主要地界,街上店铺林立。有字号的店铺就有二三十家,还有茶水馆、肴子锅、包子棚、果子铺、杂货店等等。最红火的时候,村里光油坊就有将近三十座。山后头黄河两岸的鲁北平原出产大豆,运到毛铺加工成豆油和豆饼,再源源不断地卖到肥城、东平、汶上、宁阳那些地方。延续至今的农历逢三、逢八的大集,把南来北往的客商都聚到这儿,更添了热闹和吸引力。


如今走在毛家铺村,好像还能感觉到那种兼容并蓄、热络敞亮的商贸精神。


翟庄村:黄河岸边的守望

在黄河边儿上,有个村子叫翟庄村。这村子靠着翟山,西边和北边隔着黄河,对面就是鲁西大平原。


一千多年前,翟姓族人找到这块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安家立业。岁月变了又变,这里还留着老旧的石头房子,虽然表面粗糙,但那棱角分明的石头,自有一种硬朗的美。翟庄村的民居屋顶是特别的圆弧形,显着中国建筑的传统风貌和艺术根底。


走进翟庄村的乡村记忆馆,一个壮观的荷花形水池就在眼前。池子里清水汩汩流,水流过石头铺的坡道,淌进另一个池子里。院子里有三座保留下来的老民房,现在成了记忆馆的展览室。里头摆着当地农民用过的犁耙、盖垫、织布机、纺车这些农具,旧是旧,但保存得挺好,让来的人好像能看到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在田里干活的情景。


翟庄村不光民风淳朴,文化活动也多,出过不少贤人能人。黄河文化、历史变迁、风俗习惯这些翟庄的文化,在展板上都说得很详细。


这村子还有“湖溪沉月”、“黄河落日”、“山顶莲花”、“浮雪索桥”这些自然景色,和“黄河公园”、“彤管流芳”、“文化广场”、“翟进士墓”这些人文景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儿是看黄河落日最好的地方。在这儿,黄河90度的大拐弯一眼就能看清,“晚霞明处暮云重”,落日衬着河水,光影交错,天和水好像都融到了一起。


安城村:“聚宝盆”里的千年古村

离平阴县城大概5公里,有个千年古村叫安城村。这村子东边靠近泰山,北边邻着黄河,四面都有青山围着,安栾河、圣栾河绕着村子东西两边流。老虎嘴山在东头,马蹄寨山在南边,文笔皇山在村西,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好,历史久,文化底蕴厚,被大家叫做“聚宝盆”里的千年古村。


村里有口古井叫“十家井”,深好几丈,常年不干,有“东海眼”的名声,也叫它“宝珠井”。从高处看整个村子,云烟绕绕,远山像屏风一样列着,好像“聚宝盆”里有二龙戏珠。老虎嘴山像一只下山猛虎蹲守着寨子,特别雄伟。


从村东头的北安故城遗址出土的文物看,这儿早商到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人住了。据《续山东考古录》记载:“在城东十里,今安城铺”。《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里说:“济北王宽,自刎死,国除。为北安县,后并入卢”。又说:“汉文帝前元元年,于卢县西南筑城,为济北国治。国除后为北安县城”。这么看,济北国先是改成济北郡,后来又成了北安县,所以叫安城。清光绪年间又改名叫安城里。


文化厚实,也造就了代代人才。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革命的火种带到了安城这块热土。老虎嘴山后头的山洞,万里、何千里、纪登奎等革命老前辈曾经在那儿藏身,也是安城人翟笑吾、翟成他们秘密发展地下党组织的地方,还是平阴县第一任县长熊善隆带着谷扩如、朱大全、卢玉梅等英勇战斗牺牲的战场。


安城人勤劳又有智慧,一天天,一年年,努力奋斗,经历了不少磨难,但从不停止追求。改革开放初期,220国道从村里穿过,通向济南;2004年济菏高速公路又穿村而过,给安城带来了新的机会。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安城,正在慢慢起来。


毕庄村:老传统和新日子和谐相处

平阴县还有个古朴的村子叫毕庄村,被人说是平阴“最美乡村”,也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示范村。在毕庄村,老传统和新日子和谐地在一块儿,过出了毕庄村自己独有的幸福乡村生活。


一进村,一片挺大但整齐的水景就先勾出了这个村子的调子,凉亭、荷花,都透着清新雅致的感觉。往村子深处走,笔直的路两边,是一片片方方正正、挺有规模的石头建筑。这些老民居保存得很好,里面结构合理,院子里还留着以前村民存粮食、磨面粉、喂牲口的地方,那种朴实、怀旧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象过去田园生活的样子。现在这些老房子虽然没人住了,但当地旅游部门打算把它们改成民宿,重新找回田园时光,把这儿打造成当地文化和旅游的一个地标。


这个老村子的生活,既慢慢悠悠、安安逸逸,又非常现代、方便。村里道路平整宽阔,生活设施和该有的能源一样不缺,还有健身器材和活动广场,能满足村民各种生活和休闲的需要。在这个干净漂亮的村子里走走,既能找到心里丢了很久的宁静平和,又能体会到那种人间烟火的幸福和安心。


平阴村名里的文化味儿

平阴县的村子名儿,来源多种多样,都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些村名是从历史建置来的,比如安城村。据《续山东考古录》这些史料记载,汉文帝前元元年的时候,在卢县西南边筑城,是济北国的治所。国除之后成了北安县,所以叫安城。


有些村名和地理特征有关系。比如榆山街道,名字是从历史建置来的。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了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叫平阴县。这片地方是县城的主体部分,所以就沿用了“榆山”这个历史地名。


还有的村名和地方特产连着。像玫瑰镇,就是因为当地特产平阴玫瑰得的名。平阴玫瑰花朵大、颜色艳、花瓣厚、香味浓,特别有名。


更多的村名是从人物事迹和传说来的。比如孝直村,早先叫“孝侄村”,这名字来自一个唐代的传说故事。说是村里有位老人没儿没女,他的侄子特别孝顺,细心照顾他,所以就叫了“孝侄村”。后来慢慢变成了“孝直村”,取“既孝且直”的意思。


这些村子名儿,都背着厚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平阴县宝贵的地方文化记忆。


写在最后

从孝直村的孝道传承,到贤子峪村的崇贤风尚;从南崖村的石头文明,到毛家铺村的商贸精神;从翟庄村的黄河情怀,到安城村的革命传统;再到毕庄村的新农村日子——每一个村名都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等着人们去读、去懂、去传下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