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光阴的故事丨在5G时代发最后一封电报 电波中承载不变爱与记忆

时间:2025-04-28 00:43:00

电报是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即时远距离的通信方式。而如今,发电报早已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全国仅剩两个提供发电报服务的城市:北京和浙江杭州。而从5月1日开始,杭州也将正式停止电报业务。

公告发布后,营业厅的发报业务突然激增。作为杭州最后一位专职电报员,今年60岁的任宏在快退休的时候,也迎来了“高光时刻”。线上,网友们热烈讨论“如何发一封电报”。线下,发电报的人排起了长队。在这个动动手指就能联通全球的信息时代,大家的电报都会发给谁?这种已经成为光阴里过去时的通信方式又承载着多少的记忆和情感?

早上7点半,任宏已经开始工作了。这些天,他每天都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单位,而且已经连续二十多天没有休息了。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电报员 任宏:这些都是还没有发出的电报。这里还有一千多张吧,这两天客户发电报的比较多,太多了,积压的量比较大一点。这个写的是“有急事速回微信”,微信比电报快得多得多,很有意思,很多这样的。

在任宏看来,在5G时代发一封这样的电报,背后其实是很多年轻人对电报的好奇与热情。

来到杭州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二楼,等候发电报的人群已经排起了长队,旁边的桌椅坐得满满当当。而在另一块休息区,大家把凳子当桌子,认真地填写着。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武林营业厅店长 蒋小叶:现在每天都会有很多人,他们有些从周边过来,或者是到这里来旅游的时候,都会想到先到这里来,先发一下电报。

小学生 丁琪清:它也快要结束了,所以说我想要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祝福妈妈生日快乐。

大学生 蒋宇萌:之前发电报是快的方式,然后在现代反而成为那种慢的方式了。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再回看一下过去那个时代。

大学生 全泓铭:写信或者拍电报这种方式会要更多地花心思,不像打电话就随时可以打,也更代表你的心意。

填写好内容后,工作人员会根据字符数来收费,一个字符1角4分钱,还是三十多年前的价格。收费也一直延续着只收现金的传统。

任宏:站好“电报人生”最后一班岗

有人因为好奇去体验发电报的过程,有人因为怀旧要留下一份纸质记忆。尤其是年轻人的热情,让民用电报的退市多了几分见证历史时刻的仪式感。在网络和移动通信高速发展的当下,电报成了大家眼中特别的存在,而任宏“电报人生”的最后一班岗,也因此变得不一样了。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电报员 任宏:我们最后一台发报机,主机不能使用了,因为年份太久了,二十几年了。只认电报码,键盘是电脑键盘,以前用它不需要我们再敲章。

任宏介绍,这台机器在输入信息后,是可以自动生成规范的电报文字、格式、包括电报邮戳。去年10月机器坏了,它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任宏觉得,得告诉那些有意收藏这枚电报邮戳的朋友。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电报员 任宏:机器坏掉了,就没有这个戳了。想从用户的角度上考虑一下,如果他要收集这个邮戳的话,以前电报收到是有的,现在电报一下子发了很多份,没有邮戳了,收到就是一张普通的A4纸,那肯定很失望。

机器坏了之后,任宏找到之前用过的印章,一个个盖上去。虽然不一样,但也尽量还原电报该有的元素。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电报员 任宏:报头部分,P代表普通电报,HANGZHOU代表发报局,WLX10008代表武林营业厅发出的第10008封,52代表字数,13号,14点钟。

报头下面是收件人的信息,第三部分是电报的主要内容。发报机坏了后,这些都是在电脑上打出来的。虽然用上了现代技术,但打字,任宏还在坚持使用电报码。

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汉字,没有规律,刚入行时纯靠死记硬背。即使中间离开电报岗位十几年,任宏依旧可以熟练地打出3000多个字。电报打好后,报头和地址会被贴在信封上。发往浙江省内的,都是通过邮局来寄出。而省外的,任宏会拍张照片发到他们的工作群里,还在接收电报的各省、市电报员,会在这个群里下载电报图片并打印出来,再通过各自的方式快递出去。最近,很多网友收到电报后在社交媒体上纷纷晒出照片。

电报:点对点高效传输 曾经的重要通信方式

在任宏加入电信行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国家电话的普及率还很低。以杭州为例,杭州市1987年户籍总户数为157.66万户,但市内电话用户数只有三万七千多户。而电报凭借点对点的高效传输能力,成为那个年代各地互通信息的重要方式。

据了解,当时发往城市的普通电报一般6小时收到,加急电报最快4小时就可收到。乡镇农村预计在1到3天收到。所以,重要的事、紧急的事,都是通过电报来发送。1988年,杭州电报业务顶峰时期,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94.85万份。随着长途电话业务兴起,电报业务从90年代起逐渐退出舞台。

1981年,任宏成为杭州市电信局的一名电报员,亲历了电报从辉煌走向沉寂。任宏指尖划过的电报机在变化,但不变的是电报始终连接着的人们的情感记忆,和承载的情感温度。

在杭州电信陈列馆,任宏带记者走进其中一间展览室,看看他入职时用过的电报机,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BD055型电传打字机。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电报员 任宏:这个用了很久,很亲切。当我们按下不同的数字键,这个小纸条上会被凿出不同的孔。

通过打孔的方式记录到电传机自带的纸条上,打出的纸条通过发报机传送到收报方。收报方的电传机接收到纸条上的信息,通过上面不同排列的孔,自动识别成数字,四个数字对应一个汉字,就完成了一封电报的发送和接收。

任宏告诉记者,工作最繁忙时他每天要处理近200封电报。当时杭州报房最多时有300人左右,24小时运转,确保电报及时发出。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电报员 任宏:当时的主要的发报内容是接车,还有家里人可能身体不舒服通过电报方式去通知一下家人,紧急重大的事情才会发电报。

“(13)日(120)次到邹”“珍病速来呼”,还有电报情书“太阳花一定要开放 我需要你”,大家珍藏的这些老电报,记载了重要时刻,也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1995年左右,随着发报量的下降,任宏调到了其他岗位。两年前,他再次回到老报房,百平方米的房间里只有他一人,一年的发报量也只有二、三十份。直到这次,电报业务的二次热潮袭来,让沉寂多年的报房重焕生机。

增派人手保障服务 续写着关于电波的故事

当电报从紧急通信工具转变为承载情感的特殊载体,任宏与老同事们重聚报房,在键盘敲击声中,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续写着关于电波的故事。

这段时间,平均每天三百封电报,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七、八百封,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家,公司紧急增派了人手。他们和任宏一样,都曾在报房干过十多年。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工作人员 邵雄伟:有这么多电报积压在那里,想尽快送出去,但是又要很谨慎,不能有一丝差错的。以前那时候错一个字,可能意思就千差万别了。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工作人员 叶哓春:现在时效性比较差一点,但是提供情绪价值比较多一点,收到以后你会感觉到这个蛮好的,心里很有暖意。

的确,在采访中,看到了很多带着温度的文字。

市民 徐秀荣:今年我们即将搬离居住了39年的旧居,在杭州电报退出历史舞台的5月1日之前,再一次用电波传递信息,珍藏这份时代的记忆。

北京游客 王艺云: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已见星河瀚,唯爱一颗星。

居民 王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觉得特别能鼓舞我。

在这三页纸的电报单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老人写下对父亲的回忆。在上世纪20年代,他的父亲就从事电报收发工作。在联系到这位陆老先生后,他发来这样一段话:“爸爸的一生,犹如之江,经历有波急浪涌的钱江大潮,更有默默无闻的春水东流。与之相伴的电报一条线亦或消没于世。然而,那追求奋进的精神方向永在。”

电报承载的通信记忆:情感厚度和真诚表达

“重病速归”“今晚接站”,电报曾以“寥寥数语”传递最紧迫的悲喜。如今,它成了一道可以穿越时空的大门,连接起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时代的情感记忆。也正因为每天都在触摸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任宏和老同事们,一刻也不敢懈怠,他们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信息时代,通信方式的更新迭代或许从未停止,但信息传递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厚度和真诚表达,却永不褪色。或许将来,电报会融入文旅、纪念等新场景,让更多人都能有机会触摸这段“永不消逝的电波”。

责任编辑:巩丽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