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学科边界与学术拓展: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双重进路

时间:2025-04-04 02:53:00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张贤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

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这源于政治学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性地位,更源于政治学研究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宏观到微观的重要问题,进而牵系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相较于其他学科,当代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的历史并不长,但它始终以变应变地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在不断“补课”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展现出蓬勃生命力。

政治学这一学科之所以具有顽强生命力,一方面在于其能够聚焦人类社会理想公共生活的秩序构建等重大问题,在理论与实践融合中推动政治文明进程;另一方面在于其以自身的包容性结合诸多学科知识,以强大解释力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问题。在学科交叉融合已然成为社会科学发展重要趋势的当下,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既应聚焦政治学基本研究对象和思维方式,坚持其应有的学科边界,同时也要主动回应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发展潮流,不断拓展学术研究的宽度与广度,以政治学为根基推进新兴学科群的发展。

坚守学科边界,明确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思维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否则这一学科就没有其研究逻辑,也就难以称其为独立学科。政治学学科研究的基本对象和核心问题是国家问题,这决定了政治学所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大问题”。作为学科建制的政治学学科起源于西方,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独到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理念。从探讨国家良善秩序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阐释和谐国际关系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都深刻蕴含着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核心问题。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形成了中国政治学深层次的“价值指向”和“理想追求”。

具体而言,中国政治学所面对的是中国国家建设的基本问题,需要重点考虑的则是中国政治学的学科自觉问题。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学科恢复重建的时代背景,政治学面临的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宏大问题;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核心任务。在此意义上,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与核心问题从未改变,构建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问题是解释好中国的“国家”问题。纵观当代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从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到探究体制背后的深层社会关系,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等主体与制度的研究到人本政治、协商政治、和谐政治的构建,政治学研究者始终围绕中国政治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实践主题,始终围绕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与核心问题,努力回答如何构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之问。构建以主体性、原创性为根本标识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必然要继续在坚守学科边界中扎根中国大地,把握中华文明自身的特性,立足中国国家治理本身,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当代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以来的40多年里,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赓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路径进行孜孜探索,对理想公共生活和良好社会秩序进行实践反思,提出了理解中国政治生活和国家治理现实的标识性概念乃至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了中国政治学繁荣发展的内在独特性以及内生性优势。

政治学的学科边界不仅表明其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核心问题,也意味着其拥有较为独特的理论思维方式。有学者认为,在学术研究中,“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由想象激发活化的,是由想象推动发展的,是由想象带入不断求索的”。但政治学的想象力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发源于实践,立足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本质上是从理论思维上把握实践全局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作为研究政治的学科,要求研究者具有全局性思维,即能够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进而贯通世界、国家、社会与个人,贯通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是系统思维在政治学学科中的外化与表现。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就要坚持系统思维,科学解释制度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解释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关系的智识资源。

重视学术创新,以学科交叉拓展政治学研究广度与深度

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工促发了学科分化和独立的自觉,同时,现代化打破了社会的相互隔离,知识也在此过程中冲破了传统的藩篱,在“冲击—回应”中连接了不同的“小世界”,让相互独立的研究符号走向了以世界为整体符号的研究范式。因此,学科在彼此的分工中并不应该走向封闭,而应在包容互鉴中不断创造新的概念,拓展新的理论,进而形成新的学科体系。政治学学科体系建设离不开学科之间的包容互鉴,其知识体系的更新更有赖于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融合。事实上,很多政治社会问题的跨学科属性很强,是单一学科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棘手问题。因此,构建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就要在坚守学科边界的基础上以其包容性来主动进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政治学更具理论深度、广度,全面提升政治学回应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内在独特性以及内生性优势既在于扎根中国大地的坚定性,还在于其博采众长、对多学科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当代中国政治学自恢复重建起便开启了交叉学科建设的进程,贯通了国家与社会,连接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领域,不仅提升了回应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而且拓展了研究视角,在主动创造、吸收借鉴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兴学科,在多元化知识要素的有机整合中不断提升其解释力和生命力。按照目前学界的整体分类,政治学学科交叉成果总体分为多个维度: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新兴学科,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人类学;研究特定领域政治问题或政治现象的新兴学科,如权力政治学、地缘政治学、责任政治学;研究区域或部门政治现象的新兴学科,如民族政治学、边疆政治学;用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其他学科问题的新兴学科,如预算政治学、安全政治学。这些新兴学科为回应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问题提供了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学方法,提升了政治学回应复杂问题的能力,赋予政治学知识体系新的力量。事实上,建制意义上的政治学学科也已经从原来的7个二级学科拓展到10个二级学科,反映时代要求的国家治理、反映学科前沿的计算政治学等,都被纳入和充实到政治学学科体系之中。

当前的政治学学科建设中,一些以政治学为根基的新兴学科从政治学中独立出去的现实加剧了政治学研究者的焦虑。应该承认,有些研究虽然冠名政治学,但是理论内核、方法内核却被其他学科的工具所替代,这引发了政治学界的广泛思考。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其他学科知识压抑政治学学科视角、弱化政治学知识的作用所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政治学学科也不能自我设限,将可以以政治学为根基构建的新兴学科排斥出去。当然,政治学的学科交叉是以政治学基本研究对象和思维方法为根本出发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而不是为了创造而机械地组合学科知识,为了做“省事”“短平快”的研究而规避政治学研究的大问题。这意味着,学科交叉要根据社会中涌现出新问题的知识需求来进行。政治学的普遍价值在于任何政治学理论流派都要思考良善公共生活的可能性,都要对和谐国家—社会关系进行深层次思考。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以及西方政治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系统不同、理论体系的内容不同、聚焦的研究主题不同,但都立足对人类社会的基本关怀。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不是对马、中、西的机械整合抑或简单的概念生产,而是以新视角、新方法去看待世界与社会,突出政治学所关怀的人类社会的整体性问题。

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取得长足发展,提升其话语能力,关键是要找准时代需求,在坚持特色和吸收借鉴中提升政治学回应社会的能力,用政治学的创新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推进文明。当代中国政治学经历过西方理论的移植阶段,但正以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契机助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在坚守好学科边界的同时以学术拓展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努力完善政治学知识体系自身的主体内容,并以其包容性整合多学科的思想资源与研究方法,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科交叉,为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棘手问题提供分析工具与分析框架。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4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