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智能时代更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时间:2025-05-27 15:26: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人工智能浪潮重塑教育形态,教师角色正在经历历史性转型。面对智能技术对教育的深度影响,只有不断适应人机协同教学新生态的教师才能更胜任,具体来说需要包括以下特征。

坚守教育人文底色。在算法主导的信息爆炸时代,教师既要掌握AI工具的价值敏感性,更要坚守教育的人文底色。要能甄别AI生成内容的认知偏差,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教育场景中守护学生的精神成长。

预见教育发展趋势。教师需构建“技术—教育—社会”三维分析框架:理解生成式AI如何改变知识生产模式,预见脑机接口技术可能带来的学习范式变革,洞察智能时代人才核心素养的迭代路径。这种预见力不是模糊的猜想,而是建立在对教育史发展规律、技术演进逻辑和社会需求趋势的交叉研究之上。

打破学科壁垒。传统学科知识壁垒正在被AI打破,教师需构建“T型”知识结构:纵向深耕学科本质,横向打通跨学科连接。既要掌握本领域的AI应用前沿(如数学学科中人工智能算法等),又要培养计算思维、数据素养等能力。如在生物课上引导学生用AI模型模拟生态演化,在历史教学中用数字人文技术还原文明现场,让学科认知在智能工具的赋能下实现维度跃升。

设计智能教育场景。教师要从工具使用者转型为智能教育生态的架构师。具备 “AI+教学”的协同设计思维,即能基于学情数据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会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设计交互式学习场景,又善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在智能技术的辅助下,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专注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展人”——设计挑战任务、激发深度对话、引导批判思考。

培育智能思维。面对AI强大的生成能力,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探究任务,培养学生在混沌中发现问题、在矛盾中重构认知的能力。在文学创作中引导学生辨识AI生成文本的“机械性完美”,在科学实验里教会他们质疑仿真数据的真实性,让质疑精神成为对抗算法偏见的利器。

做好数字伦理守护。在数据驱动的教育新时代,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保护个人隐私,更要培养数据责任意识:在AI辅助创作时标注数据来源,在智能决策系统中审视算法偏见。通过建立“算法透明性”讨论课,开展“数字身份”主题探究,让技术伦理教育成为新时代必修课。

(作者:张学峰 赵娜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五中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