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写了《北上》,还有“南下”
时间:2025-04-10 20:3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高心同
最近,《北上》IP翻起不小水花。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同步开播后,收视率一路高歌猛进。
3月22日,升级版话剧也在湖州德清大剧院登陆,此前,它已在北京、杭州双城演出中收获盛赞,此次再度打磨升级,将沿着京杭大运河开启全国巡演,一路北上,备受期待。

话剧《北上》剧照。通讯员 尹雪峰 摄
这也许是原著小说作者、《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徐则臣的“满园桃李”。以京杭大运河为轴心钩沉百年历史,获誉“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的小说《北上》,在2019年为徐则臣斩获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还荣获 “五个一工程” 奖,入选“2018 中国好书” 。如今,它频登年度榜单,达成 10 余个语种版权合作。
回到故事萌芽的时刻,徐则臣和大运河缘起何处?大运河又何以频频叩响他创作的门扉?对作品的改编,作者本人有何感想?
春暖花开之时,有风君在浙江见到了徐则臣。
01
大运河,流进一部故事中
“这次带着《北上》回到杭州,不仅是我个人的故地重游,也是这部作品的故地重游。”
3月22日,在杭州博库书城,徐则臣和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翟业军以《一条大河,由此溯流北上》为题举行读书会并展开对谈,徐则臣用“重返”来形容杭州一程。他回忆,当年写《北上》时,为了获取对运河的感觉,自己曾特地跑到京杭大运河的重要途径点杭州,沿着运河从武林门码头坐船到拱宸桥,整体感受了杭州段运河的水文。巧合的是,小说对这段路线也有复现——同样是在武林门码头,小波罗遇到了挑夫和邵常来。

读书会现场。杭州话剧艺术中心 供图
“最初想写运河完全是一种顺其自然,因为它是我熟悉的材料。”身为江苏人,徐则臣从小在水边长大。牵牛过河、摸虾、游泳、在冰河上溜冰、骑车……在他玩具匮乏的童年时代,河流成了他和伙伴们的乐园。后来,他去淮安上大学,学校10分钟步程外,依然是汩汩的运河。
18岁开始写小说时,第一个进入徐则臣脑海的,正是这条大河。但那时的他不会想到,它即将环绕自己近30年,甚至更久。
而《北上》的问世,来自一份写作“订单”——此前,一位北京朋友读了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很受故事中的运河打动,但没看过瘾,问他能否再单独写一部以运河为主线的小说。徐则臣拍桌子说:“可以,就这么干!”
“我没见过别的运河,但我了解我身上的血管,大运河经行中国南北,就像动脉血管贯穿我全身。”小说人物浮动在运河两岸的声音,形同作者的腹语。故事中的运河就像一条脐带,勾连起个人的呼吸和时代的脉搏。
四大名著、《三言二拍》《金瓶梅》《聊斋志异》……作为古老中国南北交通的“人工动脉”,泱泱运河也扮演着中国文学忠实的题材,串联起浩荡的文学史。
“某种程度上,贯穿南北的一条河,也维系着作为内陆国家的中国内在的联通与和平。它好像一条大动脉,让一个国家从头到脚贯穿起来,活起来。”于作家本人,这湍湍的河水声,或许响动着超越生活本身的哲学内蕴。

《北上》。杭州话剧艺术中心 供图
流动、包容、联通、对话,不难发现,这些关键词绘构着《北上》中的运河精神。一河之上,意大利探险家小波罗的相机、罗盘与写满意大利文的日记,与运河沿岸的漕帮、船民、手艺人发生着文化碰撞与对话。一河之中,前有漕运废止,后有运河申遗,前有青年壮游,后有学者寻根,衰微与复活,丢失与寻觅,古与今完成镜像的映照与互文。
02
河边事,淌出文人情怀
“我很好奇,《北上》中开头的那封信,以及马福德的事情是真的吗?”“都是假的。”徐则臣斩钉截铁地将读者“拉出幻想”。他说在《北上》开头已设提醒:这不是一个历史小说。
然而,读者的这份困惑,恰好侧面证明了徐则臣的本事:能把假的写成真的。
虚构一方文学宇宙本身已是不易,虚构历史题材小说更是难上加难。一如翟业军教授在读书会上的提问:故事从晚清意大利人小波罗和落魄翻译谢平遥等人一路北上讲起。怎么讲好百年前的故事?如何处理这太过遥远陌生的经验?
对此,徐则臣答了三个字:硬知识。
何为硬知识?就是小说中客观的背景和细节。徐则臣认为,作家作品和读者建立联系,取得信任,靠的就是这些扎实的细节。

徐则臣为读者签售《北上》。杭州话剧艺术中心 供图
“比如说,小说有一处情节是,在扬州,几个晚清遗老话间谈到了慈禧。我最开始写的时候,写他们一抱拳脱口而出说‘老佛爷’……。这三字刚刚落笔,我的心头突然掠过一丝犹疑:那个时代人们是这样称呼慈禧的吗?后来查资料发现,那时这样称呼的只有她身边的宫女、宠臣、太监,和现在电视剧演的不一样。”
为创作《北上》,徐则臣曾花费四年时间考证运河的改道、沿岸城市风貌甚至老相机的历史细节。所谓“考证”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通览大运河相关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对比多个历史样本,还原历史现场。
“以北运河边的天气为例,某份游记提到某年某月某日经过这里时下小雨,在另一份日记里这一天可能是大雨。有人说他们这时没水喝,只能直接喝雨水。还有人说雨水不洁,他们用蒸馏装置对雨水消毒后才能服用。”徐则臣回忆起这些细节时眯起双眼,仿佛一个侦探,他说作家需从错综的信息中自行甄别真相,将各种事实综合出一个无限趋近真实的最大公约数。书目正式出版前,他也没少请各行业的专家作故事的“检修员”,为真实性把关。
相信读者也透过书页,看到了一个考古学家般的作家。依然是在读书会上,徐则臣和读者分享自己经常放在案头的纸张上,写满了名字。那些,都是在他脑中盘桓多年的小说人物的姓名。
“《北上》里谢平遥的名字我就起过三个——谢平阳,谢平凉,谢平津。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地名。以地名为名,人物会自带一份厚重的历史感。最后敲定‘谢平遥’是因为,‘平’是我喜欢的字,而‘遥’意味着远方,贴合人物向远方探寻的特性。”当读者对人物名字的来历产生好奇,他立即开心分享,像一个小孩子展示自己珍藏已久的糖果。

徐则臣。杭州话剧艺术中心 供图
“搞定硬知识,并非独属于涉史题材写作的功课。论考究,其他类型的写作也是样的。归根结底,虚构不是靠坐在原地漫想,而是根据现实,一点点把我虚构的东西推导出来。”在和有风君交流中,有别于书中那时常谈笑风生的画外音,身为作家的徐则臣表现出了对创作的高度严肃。
03
《北上》的船,游进舞台与荧屏
“下午签书时,不小心被书页割破了手指,于是我用一张抽纸简易包扎。晚上手指早好了,但依然没有摘下来。因为春戏时我会哭,就用它擦眼泪。现在,它因泪水变得沉甸甸的。”当升级后的话剧《北上》在德清首演结束,作为原著小说作者的徐则臣和话剧主创一齐站在台上谢幕。他率先向观众展示了小拇指上的纸巾,仿佛在分享一份纪念品。又动情地告白:一切正好。
随后,在告别声中,谢幕继续。台下的观众一边迈着离开的脚步,一边频频回望。台上的他们伫立良久,始终向观众挥着手。双方仿佛都不舍这梦一样的夜晚。
有网友评论,电视剧版《北上》和原著小说的关联仿佛只占了个“同名”。相形之下,话剧版《北上》以较高的还原度,让原著叙事在舞台空间中焕发生机。既通过古今双演区错落并置搭台,保留古今交织的双线叙事特点,又使用一个贯穿始终的大船装置,串联起晚清北上、老夏奔船、孙谢二人因运河结缘、邵秉义卖船、马福德抗日就义等情节。看到这些熟悉的排场,“原著党”不免会心一笑。
不过,话剧也并非对原著的亦步亦趋。不难发现,话剧版《北上》中,古代、现代的剧情和节奏更加同步和呼应。比如,当现代谢望和孙宴临初遇时发生误会,晚清的小波罗等人也在众姑娘教坊司与晚清遗老起了冲突;当谢孙二人产生一同北上的愿景,谢平遥和小波罗也正在坚定前行的信念;而当晚清的船丢失,现代也随即切入了邵秉义卖船、离水上岸的情节。主人公的人物设定也被改订,谢望和从运河节目制作人变成运河博物馆馆长,淮安某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孙宴临在话剧中执教的专业改为历史系。

话剧《北上》剧照。通讯员 尹雪峰 摄
相较于之前的版本,升级版话剧对剧本中的现代戏部分进行打磨,如在谢家后人谢望和、孙家后人孙宴临追溯祖辈往事的行动中,更加凸显《北上》的“探寻”主题。当大船升起,光影熄灭,近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了。观众或泪眼婆娑,或掏出手机拍照留念,看起来有些意犹未尽。
“话剧忠于原著,并通过一条运河,令古与今、人和河流发生对话。”当晚,三刷剧版的徐则臣对杭州话剧艺术中心的改编和演绎表示肯定。他指出,在精心修改的剧本中,古今的勾连更加顺滑。比如,当谢望和与孙宴临讨论着祖先的日记及未来一同北上的计划时,古代时空的谢平遥又喃喃自语:“终点很重要,过程更重要”。“孙过程”这个孙宴临祖先的名字,便作为过渡符承上启下,将情节顺推到古代时序中,孙过程发现邵常来把船看丢的部分。
至于被热议裹挟的电视剧,徐则臣也表达了充分尊重。“他们的主创、编剧、导演、演员按照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形成了较为目洽和自由的艺术品。”电视剧拍摄的那个夏天仿佛还在他脑海中,夏凤华饰演者白鹿为角色素面朝天甚至戴上牙套,谢天成饰演者演员胡军被大太阳晒得皮肤黝黑,李燕饰演者演员涂凌为贴合人设4个月没碰化妆品、没穿新衣服。
这些演员们倾注的心力,共同托起了一部荧屏佳作。

电视剧《北上》海报。图源 豆瓣电影
万物甦生,春水涌流,一场流动的运河盛宴即将开启。2025年开年,话剧《北上》从杭州再出发,并将在运河沿线城市巡演,以流动的轨迹,延续京杭大运河的文化生命。适逢其时,一场漂流也将在徐则臣的创作中展开,他将像一个探险者,探索新的创作界域。
此外,他还将延续“北上”地理叙事脉络,启动运河主题非虚构散文“南下”系列,以纪实笔触记录由北向南的运河文化考察。“以前总有媒体采访时间,你写了《北上》,会有‘南下”’吗?这回,‘南下’真的来了!”徐则臣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