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台变化 品味城市生长力|从沉睡洼地到市民公园
时间:2025-07-21 09:21:00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留在城市。”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站在今天的烟台来看,有更为现实的指向意义。
让我们把目光投射到眼前细微的生活场景:
昔日脏乱差的湖区被修复,变身为融合生态、文化、休闲与智慧服务的综合公园:散落在写字楼间的“沉睡水塘”被唤醒,蜕变成全龄友好的活力空间;矗立于公园湖区与街区的围挡栅栏被拆除,绿意触目可达……
这些具体生动的场景,成为当下城市发展转向的重要注解:持续求解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烟台以水库水塘改造为笔,打造生态韧性之城,真正将城市建设成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如今的烟台,一个个兼具生态活力、文化内涵与休闲功能的“水润”空间,正为居民带来更多获得感,也如根系般托举这座城市的蓬勃生长力。
“微更新”蝶变
烟台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遍布城区的149个水库水塘,显得格外“金贵”。如何创新理念机制,通过现有水体改造推动经济、生态与人文价值共生?
有两个样本,或可从不同维度获知答案:
——凤凰湖,“城市伤疤”变核心区综合活力公园。
作为中心城区稀缺的“山水交融”生态资源,位于莱山区的凤凰湖本应是一片秀美之地,却曾因周边“脏乱差”成为“城市伤疤”。
2022年9月,莱山区将凤凰湖区片纳入城市更新规划启动改造,仅用10个月时间就打造起一座集儿童娱乐、老年休闲、活力运动、全龄运动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城市公园,日均人流量超一万人,吸引了多场国际赛事落地。
漫步凤凰湖,往日的渣土堆建起网球场,垃圾回收站变身空中廊道,废弃果园改造成儿童乐园。环湖1700米的智慧步道,还植入了投影、望远镜等智能设施,取代了过去的土渣路。
水绿岸青处,皆是品质生活的注脚。改造后的凤凰湖公园完成了“生态修复——功能再造——文旅赋能”的三级跳,成为烟台新晋网红打卡地。
——南山公园,“拆墙透绿”变沉浸式无界公园。
被烟台人视为“中心公园”的南山公园,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园内人工湖也是中心城区少有的“城市绿肺”和“画里天堂”。遗憾的是,由于北侧环山路栏杆、灌木丛等遮挡,市民、游客无法从路边欣赏到园内美景。
正在进行的南山公园人工湖北侧改造,将彻底打破这种“割裂”状态:拆除广告牌、灌木丛等物理屏障,新开7个出入口,增加多处观景平台,实现“路即是景、一步入园”,打造无界公园与生态适应性同步更新的典范。
眼下,广电大厦南水塘、青年公园水塘等水体空间也华丽转身为精致的“家门口”公园。7月底前,芝罘区世嘉岭秀东水塘、莱山区望海园水塘等6处改造提升工程将全部开工建设。
不管是生态修复,还是“裂缝”缝合,皆是烟台创新推行“一塘一策”模式、系统改造城区水库水塘、建设海绵城市的体现。根据此前发布的行动方案,烟台选取群众关切、急需改造、效益明显的水体率先启动建设,打样示范。
从“沉睡洼地”到市民公园,从单纯的“生态绿地”到复合型“生活客厅”——烟台以精细化城市运营实现空间价值跃升,凸显城市智慧。
激活城市“触媒点”
一个大背景是,城市发展与生态要素的互动,从未像今天这般紧密。绿色空间的可达性,成为衡量城市宜居的重要标尺。
事实上,科学的生态系统始终是塑造城市形态、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要素,也将带来长远效益。烟台的建设实践显然赋予了水库水塘改造更深层次的逻辑:
突破传统绿化思维,通过“生态+”模式推动水环境空间的功能复合,既修复生态本底,又植入休闲功能;既保留自然野趣,又融入智慧元素,使每一处水体都成为激活城市活力的“触媒点”。
如果把镜头定格在几处水体空间,“诗意生活”就有了具象投影:广电大厦南水塘周边设置了可进入式绿地,市民可随意入内漫步;青年公园水塘打造了彩色透水漫步道,日均人流量突破3000人次;天合城水塘北侧增设了亲水栈道和平台,打造生态水岸;凤凰湖公园承办的两场国际赛事,线下就曾吸引万余人次观赛、线上曝光百万次……
这些看似“微更新”的水体空间,悄然织就了一张覆盖城区的生态网络,重塑着市民日常生活的肌理。清晨水塘绿荫间的晨练身影,傍晚公园彩色步道上的人流如织,抑或周末雨水公园里的亲子探索,都是这座城市给予的“绿色福利”,可触,可感,可享,自在。
更显可贵的是,在低山丘陵滨海、相对缺水的自然条件下,烟台没有追求大规模的“绿色造景”,而是将生态修复、雨洪管理、休闲游憩等多元功能精准嵌入有限的水环境空间,有效盘活城市“边角料”空间,为城市人气聚集和商业活力创造了优质基底。
要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理念,促进生态空间与文化体验、城市功能有机共生,打造市民游客亲山乐水的城市空间,这一理念倡导渐进式、精细化的发展路径,强调生态底座、文化灵魂与城市活力的深度融合,注重对现有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优化利用,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
一处处激活城市动脉的“触媒点”,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折射出这座山海之城对时代命题的回答。
让目光重回人本身
刚刚结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值得思考的是,怎样将“人民城市理念”深度植入城市治理,让发展投入真正转化为民生获得?
烟台的样本意义或许还在于:将“人”的价值置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原点。
城是人的城,“人”应是城市发展最核心的衡量刻度。城市发展回归人本逻辑,湖塘水库为人而建,它们就不单是一个个生态空间,亦是高品质城市生活的“会客厅”。而家门口、办公楼下触手可及的“城市客厅”,无疑让烟台的磁场变得更松弛、更具幸福感。
“环境好,设施全,老人小孩都能在这找到消遣。”家住凤凰山庄的居民韩玉琪说,每天晚饭后都会带着孩子到凤凰湖公园逛逛。
“午饭后,和同事一起在塘边散步聊天,人感觉轻松了不少。”在长岛海洋大厦上班的于清远说。
“从环山路上就可以看到南山公园的美景,也可以直接进入人工湖,公园更便民、亲民了。”芝罘区居民孙伟表示,“城市的每一处细微变化,都让我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当不同年龄、职业、志趣的人在此和谐共处,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自然延伸,改造才有了终极意义——不是打造千篇一律的景观,而是成为滋养城市生活的“土壤”。城市空间的真正魅力也许就在于此:它是公共的,却又可以属于每一个人。
“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烟台水库水塘的“涅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务实范式,这里既有绿色低碳发展的宏大叙事,更有细密针脚般的民生关怀。每个人都能在转角遇见绿意,在空间交往中感受温情,城市才真正成为我们向往的生活地。
城市的生长力,也因此更具张力,变得有根基、有活力、可持续。YMG全媒体记者 高伟 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