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胜利·铁血丰碑耀江淮70|赖少其版画《自由的高飞》
时间:2025-08-25 12:41:00

新四军纪念馆有一幅版画作品名为《自由的高飞》,出自杰出的革命文艺战士,中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赖少其之手。赖少其同志1915年生于广东省普宁县,1936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专,曾参加鲁迅先生倡导的木刻运动,是“现代版画研究会”主要负责人之一,曾被鲁迅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1939年10月,他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洪流之中,参加了新四军,成为一名革命战士,并于194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赖少其当时是皖南新四军三支队五团政治处宣教股长。战斗打响后,赖少其和战友们一道拿起枪同国民党顽军英勇搏斗。为了保卫军部,他和五团的指战员们坚守东流山阵地,血战五天五夜,直到弹尽粮绝被捕。
因为赖少其在五团时做过统战工作,没过多久其真实身份便暴露了,被敌人视为“顽固分子”严加看管。5月间,赖少其和新四军的30多名干部被押到上饶集中营的周田村监狱。
关押、迫害新四军的上饶集中营为了掩人耳目,对外打着所谓军政训练机关的幌子,以“管训”为名,行迫害之实,采用高压和怀柔两种手段,对被俘虏的新四军指战员实施所谓“政治感化教育为主,军事训练为辅”的方针。企图通过所谓管训,向被俘新四军人员灌输反动思想毒素,迫使被俘人员叛变革命,转而为国民党当局效命。
集中营特训班的特务队长王寿山是个没什么文化的草包,却偏要对新四军被俘人员“攻心为上”。于是他在被俘人员中挑选了一些文化人士,大张旗鼓办起了墙报,彰显对被俘人员的“思想教育”,以显示自己“管教有方”。
这墙报正好是一个鼓励新四军被俘人员进行战斗的一个思想阵地,于是在狱中党员组织下,墙报工作顺利开展,赖少其还为墙报创作了一幅刊头画:在密密麻麻的铁丝网上,半空里有一只矫健的雄鹰在展翅飞翔,飞向远方,画的题目是两个字:“高飞”。
王寿山见墙报出好了,迫不及待向上级邀功,但赖少其的画被集中营特务头目张超识破了,墙报也很快被停刊。张超指责赖少其“不思悔改”,反而煽动“囚犯”暴动逃跑,那幅墙报刊头画《高飞》就是“证据”。张超威逼利诱赖少其“悔过”无果后,指示国民党宪兵将赖少其关进了有“人间地狱”恶名的茅家岭铁笼内。这铁笼专门用来折磨“顽固不化分子”,笼内有4根大柱,8根小柱,柱上绕着带刺的铁丝,人只能直挺挺地站着,稍一转身便会被四周的铁刺刺伤。早在清朝时,许多监狱里都有这种木囚笼刑具,有的囚笼还有上下数层,“囚犯纳其中,不能屈伸”,许多囚犯惨死在笼里。清朝康熙三年,有一个御史姚延启,在调查了一些监狱情况以后,曾向朝廷上奏说:“江南浙江等省有狱卒苛索不遂,创为木笼,犯人囚于其中,天时炎热,秽气熏蒸……多至监毙。”因此,清王朝曾经多次下令,“禁止木笼之制。”想不到茅家岭监狱不但继承了这个苛刑,而且还在笼外围以铁蒺藜,使刑具更为残忍。
赖少其同志面对敌人的酷刑,坚贞不屈。恼羞成怒的敌人把赖少其反缚着吊在笼子内,一连吊了三天才放下。据解放后上饶集中营纪念馆统计资料显示,国民党反动派设立上饶集中营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有22位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受过“站铁笼”的刑罚,赖少其是唯一一位被吊铁笼者。他在茅家岭监狱惨遭铁笼酷刑,身受重伤,奄奄一息,侥幸捡回一条命才回到狱中。为保护赖少其同志,避免敌人再次对他下毒手,集中营里的党组织决定让另一名新四军文艺战士邵宇陪伴赖少其出逃越狱。
上饶集中营为了宣扬其“政治感化教育”,还组织成立了一个“更新剧团”,排练一些剧目,在特务们的监视下演出,作为另一项“汇报成果”。在集中营能外出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党组织安排赖少其等人利用集中营组织“更新剧团”外出演戏的机会,趁着夜幕出逃。
“双十节”前夕,赖少其和剧团的同志们在一个排宪兵的看押下,到达铅山的永平镇,演出了三天,之后又往石塘镇一座古庙演出。就在当晚演出前,天色渐暗,后台正紧张忙碌准备着剧目《麒麟寨》的演出,候场观众则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早有准备的赖少其与邵宇迅速换上演出的农民服装,趁着人多混乱溜出大庙,在夜幕的掩护下,向南面的武夷山方向逃走了。
尽管一路上历经艰难险阻,但他们始终永葆党员本色,坚定信仰不动摇。最终赖少其等人由浙江辗转返回上海,后由党组织带领,重返新四军和党的怀抱,继续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1942年起,赖少其同志历任《苏中报》副刊编辑、新四军一师宣传部文艺科长、四纵队二十九团政治处副主任、四纵队宣传部副部长、八纵队宣传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兼任省美协、省书协主席,并为历届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和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西泠印社会员。
在1957年,赖少其同志根据当年墙报刊头画“高飞”,重新创作了版画《自由的高飞》,再现了当年艰苦卓绝的抗争岁月。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0年,为了纪念新四军重建军部60周年,新四军纪念馆决定举办新四军题材的纪念书画展,向全国各地广泛征集新四军相关题材的书画作品,广州新四军研究会也收到了该征集函。
当时广州新四军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是陈光同志,他1928年出生于盐城东台,1945年3月参加新四军一师,在粟裕领导下参加了多次大小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调任至中央军委防空军、空军司令部等部门工作。1975年调任广州空军后勤司令部副参谋长,1983年离休,曾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陈光同志既是新四军,又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动员带头下,广州的新四军老战士们以热情的笔墨,积极开展艺术创作。
2000年10月23日,陈光将自己的一幅隶书作品和赖少其版画作品《自由的高飞》一并寄送给了新四军纪念馆,信中说道:“现寄出赖少其同志和我本人的作品各一件,并附个人简历,请查收。我这里要特别提出,赖少其同志病重多年,经常住院,一住就是好几个月,现已不能说话,更不能动笔写字作画。为了纪念重建新四军军部六十周年,他和夫人曾菲同志把珍藏了多年的‘高飞’(说明见附件)拿出来,赠给新四军纪念馆。”
根据信中描述,赖少其夫妇在收到书画征集函后,因为赖少其同志病重已无法进行艺术创作,但出于对新四军和当年革命岁月炽热的感情,于是赖少其夫妇决定将珍藏多年,反映新四军抗争历史的旧作《自由的高飞》捐赠给新四军纪念馆收藏。令人悲痛的是,在收信后的一个月后,11月28日,赖少其同志在广州珠江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5岁。这幅《自由的高飞》,是赖少其同志革命生涯的见证之一,也是赖少其同志留给新四军纪念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精神财富。
《自由的高飞》创作背景诞生于赖少其同志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时期,虽然他身陷囹圄,甚至面对生命危险,仍坚持斗争,矢志不渝,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他的画作,鼓舞了新四军被俘官兵们的士气,极大增强了他们冲出黑牢,奔向自由黎明的决心和勇气。
撰稿人:潘麟之
以上资料由新四军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