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潮人丨“70+”拿下B站新人奖,“钢琴奶奶”听音识情征服“二次元”
时间:2025-04-12 07:12:00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陶韬

尹松账号截图
尹松也没想到,70多岁,还能重新当次“新人”。
在互联网上,“钢琴奶奶尹松”凭借听“二次元”游戏音乐就能解读角色的相关经历和情感表达的神奇能力,收获了不少粉丝。引得网友感叹“这样才算听明白了!”,甚至在“二次元”聚集的B站拿下了“年度新人奖”。
△尹松在家中演奏。潮新闻记者 陶韬 摄
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抖音精选作者、音乐评论新人UP主、钢琴教育家……“多面”尹松为何选择退休后“二次创业”,跨界征服“二次元”?近日,潮新闻记者前往深圳拜访尹松。
70岁正是闯荡的年纪
打破“次元壁”,成为自媒体新人
第一次见面在尹松的家中,这里也是她的工作室。一架黑色钢琴占据了客厅的大半空间,靠墙的整排收纳柜摆满了书籍、唱片,B站“年度新人奖”的奖杯摆放在一角。录制视频就在卧室一角,为了“轻量化”运营,拍摄用的是电脑外接摄像头。

尹松拍摄视频就在卧室一角。潮新闻记者 陶韬 摄
“我们有相机,只是很少用,简单点好。其实我最开心的是录制过程中,听到了原本不可能接触的音乐,还发现有这么多人热爱音乐。”尹松介绍,“钢琴奶奶”第一条出圈的视频,是游戏《原神》里的配乐《神女劈观》,用了京剧的腔调,细腻婉转,又规避了传统京剧的慢节奏,艺术性很高,“之前我一直以为游戏音效就是吵吵闹闹,原来他们做得这么认真。”
事实上,早在2021年,尹松就在助理小西的建议下开设了抖音账号,发布一些钢琴教学、演奏的视频,但效果一般。2023年9月,小西灵机一动:如果由老艺术家来解读“二次元”的音乐,是不是挺有话题,很“反差萌”?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尝试。
在发布的视频中,尹松不仅赏析了《黑神话:悟空》《原神》《崩坏:星穹铁道》等国产游戏的配乐,还带着大家听了《铃芽之旅》《千与千寻》等国外动漫的插曲,甚至还有《世界赠予我》等热门歌曲。最近还做起了线上访谈,替网友问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一位音乐制作人不少问题。
最令网友们感到神奇的,是尹松一听就能推断出音乐想表达的故事,或是蕴含的细微情感。例如,在赏析《黑神话·悟空》的配乐《屁》时,她指出,“这声音挺压抑的,但是有很多欲望。”

尹松今年初拿到了B站“年度新人奖”。潮新闻记者 陶韬 摄
这是怎么做到的?尹松告诉记者,歌词、乐器使用,和作曲家、演奏者注入的情感、故事,都是她理解的线索。
“这其实不是我听出来的,是歌里原本就有的。听到这些歌脑子里就会出现画面,我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知道。”尹松介绍,自己平时在演奏时就有琢磨作曲家思路的习惯,听“二次元”音乐时也不例外。就像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作曲家、演奏者把这些元素灌注到歌曲中,有文化积累、生活积累的听曲者,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例如,要熟悉戏曲才能听出戏曲元素的含义。”
“其实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这样鉴赏。”小西补充,他在进行歌曲筛选时,会选择质量高且内容丰富的音乐,“有些音乐质量很高,但讲述的情感比较单一。比如可以一句话概括为‘讲了一个关于虐恋的故事’,这样的音乐不会入选。”
“不够好”的钢琴成了启蒙乐器
40年见证深圳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
尹松出生于1950年代的上海,父亲吴强是著名小说《红日》的作者。作为“文化圈”长大的“艺二代”,她有资源从小就接触戏曲、音乐。
尹松最开始喜欢的是戏曲。在小学时,她就凭借兴趣,用听到的话剧中的插曲为课本中的故事排出音乐剧,发动同学一起表演。转学到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后,学过京剧、越剧、沪剧等剧目,能背出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整套的念白。

尹松收纳了不少书籍和唱片。潮新闻记者 陶韬 摄
“在普通人月工资30元的时候,一张戏票要5元,在我父亲的能力范围内他都支持我去看。当然,我舍不得5分钱的车票,听完戏会走一个小时回家。”尹松告诉记者,如果有“平行人生”,她说不定会从事戏曲行业。
而钢琴在家里的出现,是一个意外。当时,她的父亲自掏腰包为一位下属添置了钢琴,用作作曲之用,后来又换了更好的一架,“不够好”的钢琴自然就留在了家里。
“这段故事是那位下属后来告诉我的。小时候只知道突然家里多了‘大件儿’。为了不浪费,父亲请了老师来教,当时都是一对一的课程,这个机会自然给了年纪更大的姐姐。但我也想学,据理力争才得到了机会。”尹松告诉记者,自己7岁起学习钢琴,自此钢琴之路就再也没有中断过。
她曾在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当钢琴老师,再前往上海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又去了南京艺术学院教钢琴,后来到了深圳交响乐团,参加过深圳特区成立汇演、香港回归音乐会等重要演出。她还和朋友成立了一个组合,演奏室内乐(室内乐现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成为国内最早做室内乐演出的音乐家之一。
在深圳近40年,尹松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说到这里还有几件趣事。据她回忆,刚加入深圳交响乐团的时候,挂的牌子还是“深圳乐团”,总有市民带着孩子问“深圳乐园怎么买票”。后来在自己开设的萧邦钢琴培训中心,还有访客指着墙上张贴的肖邦画像说,“要他来教”。
“可见当时的‘文化气息’多么‘稀薄’。”尹松又提到,“哪像现在,建起了深圳大剧院、深圳音乐厅,想看什么演出都有了,深圳也成为了国内文化的一张名片。”
退休后反而更忙
音乐就是自己的人生“支点”
近几年,“银发网红”成为社交媒体上的一景,让人们看见了退休后的老年人的精彩生活,和他们对生活重新探索的勇气。
年轻的时候,尹松经历了从钢琴教师到演奏者的蜕变。2005年退休之后,有了更多时间,她开始思考尝试更多身份。之前组建的室内乐组合,也以双钢琴演出的新形式举办过全国巡演。她还出版了钢琴入门书籍,从2010年至今再版多次。最近,为了扩展“徒弟圈”,刚刚在B站上新了面向“钢琴小白”的网络课程,并且建起了微信群,方便学员随时提问、交作业。记者观察到,微信群里的学员多数为零基础自学钢琴的成年人。

尹松在微信群里为网络课程学员答疑。潮新闻记者 陶韬 摄
“虽然线上课程价格便宜,但还是希望她们不要买着玩玩,而是有所收获。线下钢琴培训机构的院长兼职当起群主,负责答疑解惑,助理小西负责集纳大家的疑问,我就抽时间集中回答。”尹松说。
在尹松看来,学习钢琴并不是“文艺爱好者”的专属,而是人人可以享受、人人可以因此获益,希望普及音乐知识也正是她走上自媒体之路的“初心”。
“有人认为古典钢琴家就应该专注弹好肖邦、贝多芬的名曲,不该谈论流行音乐;有人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只讲艺术,不能开班培训影响‘格调’。这些观点听起来好像也没错,但是不是把路越走越窄了?”尹松说,“跨界”也为她带来过压力和外界的质疑,但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钢琴不是一项曲高和寡、门槛高的艺术,而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塑造价值观和逻辑的乐器,“练习的过程,我觉得对智力开发、预防老年痴呆都有好处。”

尹松在萧邦钢琴培训中心教学。潮新闻记者 陶韬 摄
尹松的账号,还成了她和“老伙伴”的自留地。除了品评音乐,尹松和小西还拍摄了前往广州看望老前辈施咏康的视频。
“老艺术家最注重的就是声名,但他们年轻的时候未必有机会留下很多影像,在互联网上能搜索到的关于他们的信息也不多。能有这样一个方式去记录下他们的生平,在搜索他们的名字时能看到这段影像,是除了请人代写回忆录以外的另一种记录方式,这也是我所能为他们做的。”尹松说。
在尹松看来,音乐就是自己的人生“支点”,带来的快乐与安慰,会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