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再获丰收,“三个增长”从何而来?
时间:2025-07-27 11:33:00
今年,我市再次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夏粮丰收答卷。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我市夏粮播种面积565.80万亩,同比增0.1%;产量126.49万吨,同比增1.0%,单产223.6公斤,同比增长1.0%。

▲7月24日,垫江县高峰镇民主村,村民在院坝晾晒玉米。特约摄影 龚长浩
这对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的重庆而言,“三个增长”实属不易。这份“成绩单”如何取得?7月26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增面积,筑牢粮食增产“耕”基
守住守好粮食安全底线,首要任务是要稳定提升粮食播种面积。
7月26日,回顾今年的麦收季,永川区金龙镇洞子口村种粮大户徐顺江很满意,他种植的2000亩小麦,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小麦收成不错,多亏了高标准农田。”徐顺江说。
土地好,麦粒饱,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徐顺江的这片地,原先田间是不到两米宽的土路,一过车就尘土飞扬。现在修了水泥路,大型农机进来了,集中连片耕种,成本降了一大截。
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伴的,是高效节水系统的推广。小麦每个生长阶段都需要保证灌溉,徐顺江的农田里安装了自动化喷灌设施,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不仅省时省力,还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三到五成。
夏粮丰收的密码,也藏在“高配版”的良田里。
近年来,我市通过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工程建设、田间道路修建等措施,有效解决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在垫江县长龙镇长久村,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长久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建立了农作物病虫监测站,可随时监测农田苗情、墒情、病情、虫情。
“从种植、浇灌、打药到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农田耕种条件好了,庄稼也长得好。”长龙镇长久村集体经济联合社负责人刘本权说,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收完小麦种玉米,一茬接一茬,种粮底气更足了。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通过开发利用冬闲田、调整种植结构、新建高标准农田等方式,充分挖掘面积潜力,节水、节电、节肥、增产等效果显著。
用良种,确保农民种粮稳产增收
开州竹溪镇大坪村种粮大户刘小平去年底把他流转来的40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缙云薯11号”马铃薯。
春马铃薯一般在5月初收获。2023年底,为调整种植结构,在市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指导下,当地首次引进早熟马铃薯品种“缙云薯11号”,并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进行示范种植,刘小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户。
“没想到新品种马铃薯增产增收效果这么好。”他说,它有上市早、薯形好、产量高、口感好等优点。
和传统的“米拉”等春马铃薯品种相比,“缙云薯11号”亩产在1800公斤以上,实现了产量翻番,且表皮光滑、商品率高,产地价最高达到2元/斤,更重要的是能提前一个多月收获,解决了“马铃薯+玉米+大豆”轮作的茬口问题。
近年来,每年春播秋种,我市结合重庆丘陵山地特点,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特意向广大种植户推荐优质粮食作物主导品种,以确保用种安全,促成实现全年粮食稳产。
市种子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新品种的推广,近年来我市农作物品种在品质、产量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助力粮食增收奠定基础。
兴科技,夏粮单产同比增长1.0%
重庆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如何在“巴掌田”“鸡窝地”里,实现粮食的稳产增产?
“必须向单产要效益!”市农技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市将粮食生产的重心转向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简单地讲,就是通过建设高产示范片,开展增密提单产示范等重大技术集成和重点科技攻关,提升主要粮油作物的单产水平。
2023年秋冬种以来,我市选择一批区域代表性强、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大豆、玉米、马铃薯等主产县,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以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为核心,以培育壮苗构建高产群体为重点,抓住耕种管收各环节,千方百计提高粮食单产。
大豆、玉米方面,重庆在巴南、奉节、江津等区县开展大豆和玉米增密提单产示范工作,其中巴南区惠民街道显林村的测产结果显示,今年大豆和玉米增密提单产示范片的平均亩产达到727.2公斤,增产幅度达31%。
马铃薯、春玉米等品种上,在奉节县兴隆镇友爱村实施马铃薯、春玉米、夏大豆带状种植增密栽培示范工作,经实收测产,30多亩示范片平均亩产春马铃薯2500公斤、玉米538公斤、夏大豆112公斤。
市农技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我市通过向科技要效益,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初见成效:今年全市夏粮单产223.6公斤,同比增长1.0%。
下一步,我市将在百亩示范片、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片等,加快推广精准种植管控、水肥调控、绿色防控“三个精准”技术模式,着力提升单产水平,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提供科技支撑。
强服务,技术指导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在我市夏粮中,豌豆、胡豆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此前,胡豆的赤斑病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胡豆的赤斑病防治难度较大,一旦爆发减产量高达50%-70%,严重者甚至颗粒无收。
荣昌区河包镇村民龙吉果对此感受颇深。作为水稻种植大户,他此前每年利用500亩冬闲田种植胡豆,但受赤斑病影响,每每费了力也见不到钱,种植信心开始动摇。
2023年,以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所长张晓春为组长的第18技术指导组,在荣昌、永川、巫山重点推广了抗赤斑病的胡豆新品种,并为村民们悉心指导相应的新技术。此外,还主动拓展江浙市场,帮助村民打通销路。
“今年胡豆亩产值平均1200元,管得好的能有2000元,浙江的老板开车来地里收,直接给现钱,这个‘副业’的收入已高过‘主业’了!”龙吉果说。
为保证夏粮颗粒归仓,重庆全力做好农业生产服务。
在春耕生产“第一仗”中,重庆统筹调度农药、种子、化肥、农机等农资装备;选派农技人员、产业专家开展选种、购种、田间管理一线指导等服务;3D打印播种技术、无人驾驶农机、淹水直播等一批新装备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助力农业节本增效,单产提质攻关。
此外,为保证夏粮颗粒归仓、丰收到手,各地全力做好各项夏收服务保障工作。比如,今年夏收期间,各地多投用上万台(套)适宜丘陵山区运用的农机具开展夏粮收获,不仅提高了机收效率,还实现了节粮减损目标。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