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记者手记丨缅甸强震后,我看到了中华儿女的坚韧和团结

时间:2025-04-09 10:51:00

极目新闻记者 邓波

缅甸7.9级地震,是今年以来最大的地震。接到要前往缅甸报道地震的通知后,心情很激动,直击现场是记者的本职工作,但也很忐忑,一个陌生且局势复杂的国度,又遭遇了重大自然灾害,能顺利完成报道任务吗?吃喝住行怎么办?

当我随救援队落地仰光机场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担心多余了。在机场海关处,已有华人商会的志愿者和翻译等候国内的救援队伍抵达。我们上前表明身份要前往震中曼德勒,同胞们表示,将带着我们前往震中曼德勒。

曼德勒,又被称为瓦城,是华人之城,华人占据总人口的40%。从仰光到曼德勒,直线距离600公里,地震天崩地裂,高速公路、民航机场及铁路都被关闭。如果开车,只能在乡间小路、断续的高速路间续行驶,大约需要14个小时。当地政局不稳还有武装冲突,路上存在危险。

3月30日,随救援队进入曼德勒,路边一栋受损严重的楼房

幸运的是,缅甸华人商会为到此参与救援的中国救援队包了一辆专机,由仰光起飞,经停内必都,再飞曼德勒机场。我们也因此不用长达十多个小时的奔波,节省了时间,也免去了一些风险。

落地曼德勒,我们被大客车直接送到了曼德勒的云南会馆,这是祖籍云南的华人组成的社会组织。云南会馆内,已经搭建起了数个帐篷,现场挂牌成立地震救灾中心,一车车从仰光等地捐赠而来的物资送往云南会馆,年轻的志愿者们排队接力将物资一件一件卸下。会馆里组建了车队、捐款、网络、后勤、医生等部门,为救援队提供后勤保障工作。

在曼德勒的数日里,我们与中国救援队同行,每一次搜救现场,遗憾与希望并存。原本有着四栋11层楼房的天空之城公寓震后彻底变成废墟,中国多支救援队在天空之城的废墟中救出了幸存者,但更多的是在楼房倒塌那一刻就消失了的生命。失联者的亲人在救援现场或无言或痛哭,场面悲怆,让人感慨天灾无情。

云南会馆救灾中心与华侨同胞送来的物资

每个搜救现场,都有华人同胞忙碌的身影。志愿者们自发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破拆工具、汽油、柴油,现场缺什么,他们就去采购什么。一名只有18岁的志愿者对我说:“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中国救援队在倾斜的楼房里破拆

柴油发电机轰鸣,太阳高悬直射,最高气温达44摄氏度,体感温度超过50摄氏度。华人同胞们向救援现场的中国救援队送来冰水、冰咖啡等冷饮;安装好遮阳篷,供轮换下来的救援队员躲避烈日;饭点一到,华人同胞们送来超量的盒饭,盒饭里有米饭、牛肉和鱼虾;还有华人同胞给救援队送来了电风扇及崭新未开封的充电宝,供大家使用。

对于我们的采访工作,华侨同胞们依然大力支持。局势崩坏,私自出行有安全隐患,同胞们建议我们不要私自行动。如果需要到救援点采访,会馆安排志愿者开车将我们带去带回,保障我们的人身安全,志愿者也会在采访过程中充当翻译。

我们在曼德勒的营地,这是由华人同胞送来的凉席和蚊帐

救援点位太多,无法掌握每个点位的搜救情况,现场志愿者也会帮我们盯着现场的搜救情况,一旦有救援出现进展,现场的志愿者就会通知我们,这给我们的采访工作减轻了不少压力。

这几日,我们被无微不至地照顾,出发时的忐忑一扫而空。在华侨志愿者的帮助下,4月2日下午,我们在救援现场亲眼见证了生命的奇迹,一名被困125个小时的缅甸籍男子被中国救援队救出。

当那名缅甸男子被担架抬出的瞬间,救援现场爆发出欢呼声。中国救援队员的橙红色制服已被汗碱染白。此次地震房屋倒塌呈点状分布,多栋楼房和酒店发生倒塌,在这些废墟里,来自国内的救援队伍,在深夜、黎明和黄昏,从死神手中抢回了9条生命。

这些生命奇迹的背后,是在缅华人及中国救援队员等无数双手在破碎的大地上撑起的生命之桥。

天空之城救援现场,志愿者与救援队员商讨营救方案

震后救援转入灾后重建,我们在曼德勒的报道告一段落。离开曼德勒时,云南会馆安排了一辆大客车将我们从曼德勒送往仰光。我们从仰光机场乘机回国。这辆大客车也是一位在缅华侨免费提供的。

暮色中,大客车载着我们踏上归途。直到晨光熹微,我们才抵达了仰光。这一晚,我思绪万千:天灾用闪电劈碎了萨尔温江的胸膛,却撕不开华夏儿女们的血脉相连。萨尔温江的浊浪里,在缅华侨用百年颠沛总结了生存法则:散落成星,便聚作火;碾作尘埃,就长出根。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