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元到22.8元,“一杯冰”的身价为何差这么大?
时间:2025-07-17 15:2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滕一韬 汪驰超
这两年,冰杯悄然成为夏日里的市场新宠,从奶茶饮品店、便利店,再到大型商超,其身影随处可见。

山姆超市22.8元2公斤的冰块。潮新闻记者 汪驰超 摄
从蜜雪冰城的1元冰杯“出圈”,在消费者的追捧和需求下,部分冰杯的价格逐渐水涨船高。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晒出10块的冰杯“刺客”,不久前山姆售卖的22.8元冰块更是登上热搜,一度引发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原料同样是“水”,却比瓶装水的价格还要高上不少,“一杯冰”的身价为何呈现出了差异化?
近日,潮新闻记者进行走访调查。
冰杯价格、包装各异,还“卷”出了新口味
“天气一热,冰杯确实卖得挺俏。”杭州拱墅区一家便利店老板告诉记者,自家冰柜里冰杯几乎占到半壁江山。
“现在一些冰杯的价格其实和雪糕差不多,有些顾客买了冰杯的同时还会买几瓶饮料带回家搭配起来喝,消费反而提升了。”
老板表示,店家肯定跟着市场走,“买的人多,我们就多进货。”

某便利店的冰杯。潮新闻记者 滕一韬 摄
多家便利店走访下来,记者发现,目前160克规格的冰杯售价在3到6元之间,生产厂家和包装则五花八门。
一大块精致剔透的冰球,价格要比常见的冰杯高出一截。165克的冰球杯卖到7.9元,换算下来,每百克冰的价格接近5块钱。
“不少冰杯采用多巴胺配色,从视觉上带来夏日清爽感,而且拿在手上也比较好看。”在00后冰杯爱好者小婷看来,除了降温解暑,它还多了一重社交属性。“一天的好心情可以从冰杯开始,社交平台上教人怎么自制冰饮的帖子也很火。”
在外卖平台上,冰杯也有着不错的销量。
“一些消费者更喜欢直接配送到家,而且价格上我们进行了首杯促销优惠来吸引人气,再加上配送门槛,带动其他商品的选购。”杭州城北某个体超市的老板介绍,店内一款售价2.7元的外送冰杯单月能卖出六七百杯。

山姆超市的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与冰淇淋。潮新闻记者 汪驰超 摄
在丁桥山姆会员超市冷藏区,新上架的“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和琳琅满目的冰淇淋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冰柜里。
“这款冰袋新上市,每到下午或者周末买的人比较多。”超市员工介绍,这款食用冰的优点在于耐融,还支持线上下单配送到家。
“家用冰箱自制冰块耗时耗力,还容易化,制冰机则需要自己清洗打理,价格也不菲,不如买一些回去囤货。”顾客李女士表示,自己尤其爱喝咖啡,“早起来一杯加冰,还是蛮提神的。”
相比山姆的冰袋,盒马量贩式冰块售价则更优惠一些。6.5元/750g,每百克不到1元。此外,160g的冰杯售价为2.5元。“之前是卖3块多的,现在其他一些生鲜平台也推出了自家冰杯,盒马这款冰杯价格就降下来了,还是比较划算的。”消费者庞先生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冰杯的走红,口味、种类也变得“卷”了起来。除了基础冰杯,不少商家还推出了咖啡、绿豆、乳酸菌、柠檬、茉莉花茶等口味的冰杯,价格在7元上下。
“风味冰杯价格偏高一些,对于口感比较好奇会买来尝尝,如果味道不错考虑回购,但总的来说还喜欢买纯冰回去自己DIY,能控制甜度,花样也更多。”小婷说。
贵有贵的道理?厂家说“我们卖得不止是冰”
为何一杯冰,价格能差好几倍?
“冰杯卖得不止是冰。”在冰极限(浙江)食品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看来,制作工艺、运输人力成本、产品定位都需要考虑在内。
“我们采用的是低温缓冻工艺,冰块结构更致密,实现融化速度降低20%。实验室数据显示融化时间超过3小时。”此外,包装上运用了二次包膜技术,生产流程也是全自动化,保证食品安全。
“现在市面上的冰杯选择很多,但也需要注意甄别是否符合相应标准,当心‘三无产品’。”

冰极限(浙江)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图源:嘉善发布
“再就是冰杯的运输成本较高,这也是我们推进华东工厂落地的一大因素。”该负责人表示,华东地区消费能力较强、客户相对集中,今年年初“冰极限”来到嘉兴嘉善发展,为的就是进一步实现供应链自主、降本增效。
“去年‘冰极限’食用冰品类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今年嘉善工厂的目标产值在7000万元至8000万元,明年二号车间启动后,产值预计在1.5亿元左右。”在这位负责人看来,随着市场发展和竞争,冰杯的价格也在逐渐走低。“今年的价格其实比去年降了一些,企业主要是依靠走量。”
“我们目前拥有二十余种规格产品,另外依托品类的升级和开发,走差异化路线,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
“冰极限”目前推出了添加柠檬片、茶球等风味冰杯,还有适配威士忌等酒品的冰球。
“消费场景不同,对于饮用大几百甚至上千元洋酒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对冰块的品质要求也就更高。”

蜜雪冰城。潮新闻记者 滕一韬 摄
相比于厂家的繁琐流程,蜜雪冰城则利用各门店的小型制冰机现场制作,省去了工厂生产和冷链物流环节,把价格控在了1元。
面对一元冰杯的广泛受众,也有不少饮品店加入低价赛道。除了蜜雪冰城外,茶百道、古茗等奶茶店纷纷推出同类产品。
“我是忠实的1元党,要冰爽的快乐,也要价格的实惠。”大学生小郑告诉记者,他的冰箱常常一次性囤二十几杯冰杯。
不过,小郑也坦言,最近他发现一元冰杯变得难买了。“不少门店都下架了冰杯的选项。即便有,也显示暂时售罄。”

某蜜雪冰城店线上平台情况。图源截图
“我们不卖冰杯。”在余杭区的蜜雪冰城某门店,一位店员透露冰杯是引流产品,目的是通过低价吸引顾客,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
“成本价接近售价,划不来,再来就是最近持续的外卖爆单,冰块做奶茶都不够用了。”
记者随后打开小程序搜寻出售冰杯的门店,发现附近的七八家门店里仅有一家显示可下单自取。
冰杯的走红和溢价,背后逻辑是啥?
从社交平台上的冰杯“种草”热门帖满天飞,再到农夫山泉等巨头企业入驻,可以看到冰杯的市场正在极速扩张。
在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看来,零售价格的逻辑差异体现了渠道定位分化。便利店将冰杯作为高毛利引流品,本质是利用即时消费场景的便利性溢价,通过高频低单价商品带动其他消费;山姆的高价冰袋策略则是会员制仓储店的典型测试手段,其核心在于验证目标客群对“独家服务”的价值认同。

风味冰杯。潮新闻记者 滕一韬 摄
“现阶段来说,食用冰标准化进程加速但未完全成熟,农夫山泉等巨头入场确实推动行业标准化,如统一规格、透明化生产流程等。”
“年轻人更乐于为冰杯买单。”林先平认为,一方面,冰杯解决了他们突然想喝冰饮的“即刻需求”,用相对可控的成本实现“悦己”;此外透明杯体+叮当碰撞声营造感官刺激,满足“仪式感消费”,“小红书式晒单带来的群体认同感,也让它的隐性价值超过实物成本。”
林先平认为,细分场景下的消费升级,核心吸引力在于精准切入“即时享受型消费”场景。“未来可能分化出功能型(保冷时长)和趣味型(造型冰)细分市场,但需要警惕过度包装导致的可持续性争议。”
“此时此刻的爽快,触手可及的潮流,随心而动的分享。”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冰杯的多元消费场景和情绪价值也让冰杯不止火在一个夏天,而是拓展到四季。
财经作家,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表示,“冰杯热销”并非仅仅是短期网红效应,其核心吸引力在于满足消费者对便捷、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即时满足的需求越来越高,冰杯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冰杯的高品质和独特体验使其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在他看来,未来冰杯有望成为零售市场中的常青树,其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和市场的适应性调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