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大壮”踩实湖北科创新路径
时间:2025-07-16 16:04:00
6月30日,武汉格蓝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工程师们正紧张测试“大壮”“小壮”和机器狗。随着项目管理主管陈燕一声令下,机器人稳健迈步,数据曲线完美吻合,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大壮”的每一次精准行走都非偶然,这恰是湖北科技创新链条高效协同的生动写照。
“大壮”的惊艳亮相,是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下结出的硬核果实,如今,“大壮”不仅是市面上最高大、最强壮的人形机器人,更在湖北省新春第一会和景区展示中屡获赞誉。这说明,湖北早已超越单纯追求单项技术指标的阶段,而是以系统思维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根据2024年发布的《湖北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可转化专利资源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湖北省共有8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存量专利盘活工作,完成6.5万件专利盘点。入库可转化专利4.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5万件,发明专利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数据印证了湖北在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当高校实验室的前沿探索与企业车间的现实需求在荆楚大地深度咬合,技术突破便如“大壮”的步伐,开始踏出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应用的广阔天地。
“大壮”的成功背后,也折射出湖北在科技转化机制上的关键探索,武汉格蓝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团队首创“双院士工作站+企业工程中心”模式,将实验室理论参数转化为产线工艺标准,华科大团队的技术突破,最终通过成熟的产学研协同机制,在湖北本土企业中找到了产业化的最优路径,高校智力资源正有效向产业一线流动。近年来湖北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从2019年的7892家,迅速增长到2024年的3万家,增长了2.8倍,创新主体规模持续壮大。在湖北的科创“热带雨林”中,高校是根基深厚的大树,企业是向上生长的藤蔓,政策甘霖则无声滋养,三者共生共荣,让创新成果如春笋破土,不断将前沿研究的“盆景”培育为产业发展的“森林”。
若将视野拓宽,光谷科创大走廊沿线的产业集聚效应为“大壮”们提供了强大的区域支撑。从“大壮”所在的华科大到光谷未来科技城,这条创新走廊上,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及众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密集分布。光谷20平方公里内,聚集4万家科技企业,正在以月均300家的速度增长,形成了国内罕见的创新密度。这种高度集聚产生的“化学反应”,大幅降低了技术转化中的要素匹配成本,将地理空间的紧密连接,转化为创新要素的快速流动与组合。
惟楚有材,今朝更胜,“大壮”的破茧成蝶,是湖北科技沃土滋养下的一抹亮色。当基础研究的深度、产业转化的效度与区域协同的密度三者交织,科技创新的种子就能在荆楚大地破土参天。从“大壮”稳健的步伐中,我们已清晰听见湖北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的铿锵之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晨(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花楼水塔街道)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