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这座名山“曾用名”真不少!
时间:2025-05-11 20:09:00
【来源:桂林晚报】
桂林之山大都象形,所以有骆驼山、斗鸡山、螺蛳山等许多象形物的名称。其中象鼻山,或称象山,因酷似饮水大象而闻名于世。

造物的大自然独钟于桂林,将一座大象之山置于河流、城邑之中,让人亲近、嬉游;象鼻山代表了桂林,游人必游象鼻山。1995年,桂林市人大通过决议将象鼻山定为桂林城徽是非常恰当的。
如果问象鼻山原名是什么,今天许多人是不知道的,其实象鼻山的原名与它的象形没有一点关系。
PART.01唐宋称漓山
唐代象鼻山叫漓山,这个名称出现在唐末光化二年(899年)莫休符写的《桂林风土记》中。其中记:
“漓山:在訾家洲西,一名沈水山。以其山在水中,遂名之。古老相传,龙朔中,曾降天使,投龙于此。今每岁旱,请雨潭中,多有应。前政元常侍以其名与昭应骊山音同,故遂改为仪山。”
《桂林风土记》是最早记载广西地理和风俗的志书,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象鼻山原名是漓山,因山在漓水中,以水名之;还有别名叫沈水山,“沈”与“沉”相通,山如沉于水中。龙朔是初唐高宗年号,可知整个唐代,就是这么取名称呼的。唐之前还有什么名称,因为没有史籍记载,不得而知,估计漓山、沈水山这两个名称应该是由来很久的。文字中提到的元常侍是晚唐会昌年(841-846年)到桂林的桂管观察使元晦,官任散骑常侍,后人称元常侍。因为考虑漓山的“漓”与长安昭应县骊山的“骊”同音,而骊山有帝王行宫,为了避讳,就将漓改为“仪”,称仪山。当时百姓是否接受这个改变,不清楚。但总的来说,到唐代象鼻山有漓山、沈水山和仪山三个名称。

整个宋代,象鼻山的名称没有什么变化,北宋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记:“漓山;在漓水之阳,因以名焉。”只是到南宋范成大著《桂海虞衡志》时,将唐人的仪山改为宜山,这是同音使用问题。
PART.02明清有变化
象鼻山名称的出现,很可能在宋末和元。明中期,1458年的《大明一统志》记载元末明军围攻桂林的历史,有一句:“明初师围静江,别将朱亮祖屯于东门象鼻山下,即此。”依照这一句的记载,宋末至元民间就应该有象鼻山之称了。
明中期,桂林地方志书有景泰年(1450年)陈琏编撰的《桂林郡志》,他绘制的桂林郡城图就标注了象鼻山。也在景泰年,广西布政使孔镛作象鼻山诗:“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孔镛描绘了大象饮水的状态。
明万历年地理学家王士性记:“乘舟过之,如象掀鼻,俗亦称象鼻岩。”
明末一位广东文人邝露来桂林写他看见的象鼻山:“山形如巨象,中流赑屃。”句中“赑屃”有两个解释:驮碑的神龟和形容用力。这里用第二个解释,指大象在激流中用力前行,邝露描绘了大象涉江的动态。

尽管如此,原名漓山一直在使用。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临桂人张鸣凤著《桂胜》记,“阳江西来东入漓水,魁然起据南皋之端,是为漓山”。张鸣凤世居漓山下,他自号“漓山人”。明万历年从江苏来桂林的诗人俞安期有诗序记与诸友携酒“集漓山旅馆”。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杨尔曾的《海内奇观》绘有漓江图,将訾家洲西之山标注为漓山。可见明代漓山、象山这两个名称都在使用。
清代也是这样的情况。清康熙年,金虞写象鼻诗:“垂鼻鳞囷挂水涯,蛮奴日日扫苍苔。”水月洞有清康熙年的一块石刻,是来桂林任职的舒书写的《象山记》,说他在京城就听闻象山之奇,于是心向往之,后来做官桂林,才遂夙愿。清乾嘉间鲍廷博的《桂海志读》记:“山如象掀鼻,俗亦称象鼻岩。”清道光年(1831年)桂林画家罗辰作《象山图》,文字说明为“象鼻山在桂城訾家洲西,突立水滨······”可见象鼻之称早已普遍使用。

但是另一方面,漓山的原名也还在使用。嘉庆年的《临桂县志·舆地志》卷十一《山川三》记:“漓山在訾家洲之西,突起水滨,下有洞,上有小石塔。唐元晦改为仪山。”用的还是漓山名。清道光年,桂林名士王拯为友陈应元诗集写序,有“吾友陈君东桥,所居桂林文昌门之南稍东隅,面漓山”句,他的朋友家对面就是漓山。可见虽然象鼻名称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但是原名漓山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同样,那时的人士也没有忘记漓山的别名,康熙年(1682年)来桂林的乔莱写漓山诗:“巉巉沈水山,雄踞漓江上。”雍正年(1723年),金鉷的《广西通志》记象山“一名沈水山,以其山在水中,遂名之”。
PART.03审美与传说
唐宋有漓山、沈水山和仪山三个名称,都与大象无关,表明当时的桂林人和外地来桂人士都没有从大象造型去看这座山。再看与山有关的传说,也与大象没有一点关系,是否唐宋人士缺少象形的审美感觉?当然不是。

漓江边还有虞山、叠彩、伏波,都因自己的特点而名,唐宋人称漓山,则强调了阳江口这座矗立于水中之山与漓水的特别关系,所以用漓水之“漓”名之;而别称沈水山,因为感觉到山如沉入水中,表现的是山与水的相处状态,就是一种审美印象。这说明对于大自然的作品,并不一定都要从象形角度来审视。后来人们看出山的大象之形,称之象鼻,那是人们共同完成的审美感觉的改变。山名从漓山、沈水山到象鼻山,审美从强调印象感受演化到象形感受,表明了审美世俗化的倾向。如果说明清人士还有唐宋人的雅致,不忘漓山和沈水山之称,那么今天这两个名称已经彻底远离了我们,因为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象山曾有的漓山、沈水山之名了。
传说与审美是有关系的。唐宋人看到的是山与水的关系,所以有天使降龙的传说。明初有了象鼻山名称,有人就在山上建普贤塔,这是佛教传说普贤菩萨以象为坐骑的移入。原本的传说与山名都还有着合逻辑的联系。而现在充斥于旅游小册子的什么普贤降妖象、神象负剑过江等,那都是今人的伪传说,已经没有什么审美价值了。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