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内蒙古博物院 | 深度解读明清颜色釉里的东方美学玄机
时间:2025-07-03 10:07:00
灯光如练,静静流淌在玻璃展柜间。明永乐景德镇窑白釉刻花双耳扁壶凝脂般温润内敛,清康熙景德镇窑豇豆红釉瓶则如朝霞浸染般朦胧变幻……正在内蒙古博物院举行的《彩练当空——明清颜色釉瓷器菁华展》,仿佛一场穿越六百年的釉色盛宴,引发学界与公众对颜色釉瓷器美学的深度关注。近日,赛罕区融媒体中心特邀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主任彭涛,为我们解读展览背后的工艺奥秘与文化内涵。


《彩练当空——明清颜色釉瓷器菁华展》展厅现场

明永乐景德镇窑白釉刻花双耳扁壶
大道至简:明清颜色釉的巅峰技艺
“明清时期颜色釉工艺水准、艺术成就以及品种的丰富程度均达到了历史顶峰,比如永宣时期的宝石红,永乐时期的甜白瓷,乾隆时期的豇豆红,都是颜色釉瓷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颜色釉瓷器是中国陶瓷‘大道至简’美学的代表。”彭涛指出,中国瓷器品种非常多,如青花、五彩、粉彩等,而颜色釉瓷器独具特色,它们摒弃了绘画和雕刻的纹饰来诠释艺术,将所有的艺术表现力集中于釉色本身,完全凭借釉色、器物的造型和线条来打动人心,深刻体现出纯粹、含蓄、收敛、大道至简的中国传统审美理念。

清康熙景德镇窑豇豆红釉瓶
“火的艺术”:颜色釉背后的匠心
“这么大的体量,基本完美无缺,非常难得,”彭涛指着清乾隆景德镇窑青釉印花古铜器纹大瓶感叹,“这是陶瓷史上最艰难的挑战之一。”他解释道,青釉瓷器需要在高温环境中精准控制窑火氛围,差之毫厘则色谬千里。如此巨大的器形,胎体首先就得非常厚实,在烧制过程中,温度若是不够,就会导致烧制不熟;而温度过高,又会出现烧裂、烧爆的情况,所以,烧成难度很高,必须精准把握火候与温度,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那看似宁静的釉面之下,是无数匠人毕生心血与皇家意志的无声熔铸,每一片纯粹的釉色都凝结着时代的审美巅峰。

清乾隆景德镇窑青釉印花古铜器纹大瓶
釉彩无言,境界万千:颜色釉的哲学隐喻
“颜色釉不仅是视觉之美,更是东方哲学的物质载体。”彭涛点出颜色釉瓷器深层文化内涵。像祭蓝、祭红等颜色釉,被用于庄严的祭祀场合,蓝色祭天,黄色祭地,红色祭日,白色祭月,充分体现了“礼”的秩序;黄釉专属帝王,是“权力”的象征,反映出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而“窑变”釉的浑然天成,则暗合了道家“道法自然”的至高追求。每一道釉色并非随意涂抹,而是被纳入严密的象征体系,成为无声的礼制语言与哲学图腾,在器物之上构建起一个微缩的宇宙秩序。

清雍正景德镇窑蓝釉菊瓣盘

清雍正景德镇窑黄釉刻花龙凤纹碗
重焕新生:古釉的当代回响
面对这些穿越时光的釉色瑰宝,彭涛强调:“创新最能展示出发展的脉搏,每一次工艺上的进步,每一个新的釉彩出现,无不诠释着古人非凡的智慧。保护、研究、展示它们,不仅是守护物质遗产,更是激活我们民族独特的色彩基因与审美智慧。”今天的陶瓷艺术家与设计师,正不断从这些传统釉色配方与审美理念中汲取灵感。古釉的新生证明,传统并非静止的标本,而是奔涌向未来的活水源头,在每一次创造性的转化中,都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清光绪景德镇窑黄釉盖罐

明万历景德镇窑白釉划花飞凤纹瓶
步入展厅,让目光沉浸于这片流淌六百年的釉色长河。当面对那抹柔和的青、纯净的甜白或静谧的豇豆红时,感受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工艺巅峰,更是东方美学精神在物质载体上的永恒凝结。
赛罕融媒/刘士瑒、常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