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浙赣琼四省联动报道】浙江:两条河的生态补偿实践与创新
时间:2025-07-07 10:09:00


【编者按】7月5日至6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举行。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主题,多国政要、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共聚一堂,共谋生态发展之路、共商绿色发展之策、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红利。
贵州日报联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主宾省浙江,以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海南的三省党报,围绕“生态文明论坛聚智共绘绿色未来”主题,呈现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经验,展现论坛智慧在生态保护中的成果。
东有“新安江”,西有“赤水河”。
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主题论坛上,多位与会嘉宾以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赤水河跨省生态补偿机制为例展开探讨和交流。
新安江,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
2012年,浙江省、安徽省在新安江启动“对赌”式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建立补偿标准体系,开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先河。

千岛湖风景图。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淳安分局 供图
2023年,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启动建设,目前已累计投入109亿元,协同推进水生态修复和全域生态保护。如今,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已从“试点”成为“经验”,在全国23个省域27个流域复制推广。
赤水河,同样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2018年,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立长江流域全国首个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首次签署《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2021年,三省共同发布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持续书写“一河清水三地护”生动实践。
“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上,有两个案例是值得说的,我们叫东有‘新安江’,西有‘赤水河’。”“‘新安江模式’是在一个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建立的生态补偿,它经过了多轮试点,共同保护与治理机制日益成熟,新安江的水是数一数二干净的水。”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作主旨演讲时介绍,流经云南、贵州、四川的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已经进行了两轮,三省还共同立法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同样取得不错成效。

杭州太子湾公园。吴煌 摄
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七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成果发布。
数据显示,新安江干流年均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清水。2024年,新安江跨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并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部分指标优于Ⅰ类标准,千岛湖水质为优,水体为贫营养状态。流域环境空气优良率、PM2.5浓度、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长期在赤水河开展鱼类研究与保护工作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飞在主题论坛发言时,则用“鱼”的三个指标来描述赤水河的变化,“首先是鱼类物种多样性在稳步恢复,其次是鱼类资源量明显增加,第三是鱼类群落结构在明显改善。”

西湖风光。吴煌 摄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靳乐山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新安江模式”很值得效仿,“它本身也一直在演变,每一轮都是在前一轮基础上的总结经验,到现在已经突破了单纯的资金补偿,扩展到包括人才、项目等全方位合作,这种不断优化的过程很值得其他地方学习。”
靳乐山指出,新安江与赤水河虽然一东一西、相隔千里,但却有着紧密联系,“在借鉴‘新安江模式’的基础上,三省因地制宜建立赤水河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它有别于浙江和安徽的‘对赌’性质,这是最大的创新。在我国跨多省份的河流有很多,因此‘赤水河经验’对一个流域多省共治同样有借鉴意义。”
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 季建荣 吴煌
编辑 张警
二审 王剑
三审 谢巍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