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开引客来:山东菏泽解锁“花样经济”密码
时间:2025-04-17 22:33:00
新华社济南4月17日电 题:牡丹花开引客来:山东菏泽解锁“花样经济”密码
新华社记者刘铮、王欢
国色邀约,中外齐聚;牡丹故里,万客共襄。
4月,2025世界牡丹大会暨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正在山东省菏泽市火热进行。花海如潮带来的不只是游客,还有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一组最新数据颇为亮眼:2024年,菏泽市牡丹产业总产值突破130亿元,带动就业超50万人。这座以牡丹闻名的城市,正以一朵花的“七十二变”,书写产业跃迁的“花样答卷”。
“美丽经济”不止于鲜花
在菏泽鲁西新区,花农李宝库的牡丹鲜切花迎来了销售季,工人们正将清晨刚刚鲜切的牡丹花装入恒温保鲜箱。“这批包含‘雪映桃花’‘旭港’‘墨润绝伦’等优质品种的鲜花,48小时内就可出现在北京、上海的花店,单支售价可达20元。”李宝库说。
除鲜切牡丹外,在牡丹区牡丹街道的鲁西南花卉大市场,盆栽牡丹正逢销售旺季。山东省百年牡丹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海中正在将几盆盆栽牡丹打包发货。“现在一天能卖出三四百盆,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有。”李海中说。

在菏泽市牡丹区的鲁西南花卉大市场,李海中的盆栽牡丹花开正盛。新华社记者刘铮 摄
牡丹之“美”,不仅表现在鲜花上。在巨野县书画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笔牡丹画代表性传承人姚树昭正用矿物颜料绘制工笔画《富贵满堂》。“传统矿物颜料着色沉稳,可以反复叠染不掉色,用传统矿物颜料画的工笔牡丹画有的可卖到上万元。”姚树昭说,目前他的工作室年销售工笔牡丹画超万幅。
而在曹县醉梦夕风原创汉服加工店,牡丹纹样被巧妙融入“白玉醉”“梦凡花”等系列汉服,线上线下月销量突破3000件。店主李海生并未满足于此。“每次设计汉服纹样我都要和设计师反复打磨修改,力求将牡丹的美以更加细腻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汉服上。”李海生说。

曹县醉梦夕风原创汉服加工店展馆内展示的绣有牡丹纹样的汉服。新华社记者刘铮 摄
文旅融合让牡丹“花开四季”
在菏泽,很难不被牡丹氛围所感染:10余个牡丹观赏名园,牡丹区、国花大道等牡丹元素的地名……“睁眼全是牡丹景,闭眼都是牡丹香”,菏泽牡丹文旅实现全城联动。
在曹州牡丹园,牡丹竞相绽放,身着牡丹汉服的姑娘们提着绘有工笔牡丹的团扇,化身“牡丹仙子”巡游花海、打卡拍照。“这里牡丹品种特别多,争奇斗艳,心情都被感染了。我们是专门趁花期来旅游的,真是不虚此行。”来自山东泰安的游客万春莲说。

在菏泽市曹州牡丹园,盛开的牡丹吸引游客驻足欣赏。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过去游客大多春天来,如今牡丹文化馆、夜游灯光秀让菏泽四季有客。”曹州牡丹园负责人赵信勇说,这座占地1600亩的“牡丹王国”已完成升级改造:园区涵盖牡丹主题博物馆、国色芳华馆、解语亭、唐风雅集等特色景点;《曹州吟2》水上实景剧演出奉上光影视听盛宴;《国色芳华》带领观众穿越到剧中世界……今年4月份以来游客量已达59.3万人次。
文创产品也让牡丹四季常开。在牡丹区新经济产业园,曹州白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刘翠英正指导几名手工匠人设计牡丹瓷文创产品。“我们让牡丹花‘开’在瓷器上,人们可定制专属‘牡丹潮品’。目前,纯手工制作的牡丹瓷单件售价可超万元。”刘翠英说。

在牡丹区新经济产业园,刘翠英(右一)正指导手工匠人设计牡丹瓷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刘铮 摄
产业链延伸打造“花样经济”新引擎
在赏花热潮带动下,牡丹深加工产业也持续升温。从牡丹花酥到牡丹籽油,传统花卉正转化为多元产业链,成为推动“花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传统美食因牡丹焕发新生。在位于菏泽市牡丹区的爱都欧麦莱(菏泽)食品有限公司,面点师将刚刚制作好的牡丹花酥轻轻放入售货柜。“这款牡丹花酥采用姚黄、魏紫、赵粉、豆绿四大名品牡丹的花瓣,手工制作、香气浓郁。”公司负责人刘洪敏介绍,目前企业已研发5款牡丹食品产品,包含牡丹饼、花型酥及“菏泽八景”地标美食,产品销量持续增长。
走进菏泽鲁西新区的麟源牡丹产品展销厅,一款标注着“27道萃取工艺”的牡丹籽油吸引着记者的目光。作为菏泽牡丹深加工产业的代表企业,菏泽市康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三重真空膜过滤技术精制牡丹籽油产品。“今年,牡丹籽油订单持续火爆,最近刚发走一批价值50余万元的订单。”公司总经理王连岗说,公司今年计划进一步推出发酵牡丹籽油、纯净牡丹籽油,实现产品的精细化升级。
目前,菏泽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达到120余家,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日化品、生物医药等11大类260余种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一朵花”到“一座城”,菏泽正在用牡丹绘就“花样经济”图谱。正如菏泽市副市长张鹏所言:“我们要让牡丹不仅是风景,更是风景背后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