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梅兰芳访美演出95周年,“梅郎故里”让泛黄报章与数字字节“跨洋同框”

时间:2025-07-19 15:56:00

1930年,从芝加哥演出时“叫帘(谢幕)六次”的满堂喝彩,到洛杉矶获授博士学位的荣耀加冕,梅兰芳用京剧征服万千美国观众的同时,也在中美文化壁垒上凿开了一扇交流之窗。

95年后,在他的故乡江苏泰州,“梅郎故里”江苏泰州举行系列纪念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以“那年今日”为结构线索,在美国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檀香山五城报端上,实现2025年的纪念活动图文与1930年的巡演“报影”跨世纪同框,让泛黄新闻纸上的油墨与数字字节共振,共述那远渡重洋的传奇,续写文明对话的动人篇章。

今日,本报将当年《申报》的报道与泰州市及美国五城的相关报道“同框”刊载,为这幅题为 “世纪回响·那年今日”的文化长卷,在上海落下终章钤印。

惊鸿耀西洋

1930年7月18日,上海汇山码头,蒸腾暑气里裹着如潮的欢呼。刚刚结束美国巡演的梅兰芳踏上故土,次日《申报》的墨印定格下了这历史性时刻。被簇拥的身影里,藏着中国京剧登陆国际舞台的荣光。

时针稍往前拨,大西洋彼岸的热浪更甚。1930年2月17日,纽约百老汇四十九街戏院,梅兰芳访美演出拉开帷幕。当日,《纽约世界报》发表评论道:“梅兰芳在舞台出现三分钟,你就会承认他是你所见到的一位最杰出的演员。演员、歌唱家和舞蹈家,三位一体,结合得那样紧密无间,你简直看不出这三种艺术相互之间存在什么界限,这在京剧里确实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解的。”

此次访美之行,梅兰芳率团先后前往西雅图、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演出72天,反响越来越好。彼时美国正处在“大萧条”阴影之下,经济的寒冬却挡不住人们对东方艺术的热忱,各场演出门票早早售罄,黑市票价更是被炒到16美元,却仍一票难求。

据《缀玉轩游美杂录》记载,梅兰芳在芝加哥公主剧院的演出“叫帘亦有六次之多”,尤其是芝加哥“女界尤研究美术,对台上领悟之处,似属体会入微”,她们或许不能完整理解《霸王别姬》的唱词,却从中感受到了与莎士比亚悲剧相通的悲壮情怀。

这种跨越文化的共鸣,在洛杉矶又达到了一个高潮。美国加利福尼亚当地报纸《帕萨德纳星报》刊载消息,“正在美国访问演出的中国京剧演员梅兰芳将获得博士学位”。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的波莫纳学院院长查尔斯·K·埃德蒙兹说,这一学位的授予是对梅兰芳对京剧的研究和改编的认可,梅兰芳所做的这些努力为美国民众欣赏中国传统艺术搭建了桥梁。

访美期间,美国各地政界、演艺界、学界以及侨界人士与梅兰芳进行了交流和会晤;《纽约时报》《纽约先驱论坛报》《世界报》等主流媒体也对他的演出和各种社会活动进行密集报道。

世纪再回响

“我们将带着美国人民的美好心愿回到中国,并把这些善良美好的心愿,传递给中国人民。”《纽约时报》刊登的“梅兰芳在告别答谢晚宴上,盛赞美国朋友对中国剧团热诚友好”报道,成了跨洋情谊的鲜活注脚。

95年时光流转,这份情谊在梅兰芳的故乡江苏泰州开出了新蕊。泰州以“那年今日”为结构线索,用一系列活动编织起跨越世纪的对话:“世纪回响·传邮万里”主题纪念邮品承载着文化记忆,专场纪念演出复刻梅郎经典神韵,与梅兰芳纪念馆共同举办的青年学者研讨会深挖艺术内核,和中国戏曲学院共建的人才基地培育着传承火种,青年京剧演员与意大利艺术家的跨界交流更添佳话。

青年京剧演员与意大利艺术家交流

文化底蕴深厚、京剧传统悠久的泰州,于2023年成立了泰州梅兰芳京剧团,吸纳各地青年才俊,排演多出梅派剧目,成为“梅郎故里”靓丽的青春风景。

今年3月15日,泰州梅兰芳京剧团的《白蛇传·断桥》在舞台上绽放——姚玟瑄饰演的白素贞眼波流转,庞钧驰演绎的许仙情深意切,乐队的伴奏声中,仿佛流淌着对95年前在纽约举办的那场演出的遥远回响。从3月持续至6月的五场专场演出,恰似五座时空桥梁,一一对应着梅兰芳当年巡演的主要城市,让青春力量为梅派艺术注入新的脉动。

纪念梅兰芳访美演出首场纽约站现场

活动最妙的构思在于“时空折叠”:在美国媒体,将当年梅兰芳巡演相关报道的“报影”与当下纪念活动的图文同框登载,泛黄的旧闻与鲜活的新景在页面上相遇,95年的光阴仿佛被轻轻对折,历史与当下在同一片视野里呼吸交融。今天,本报也将当年《申报》的报道和泰州市及美国五个城市的报道“同框”刊载,标志着“世纪回响•那年今日”在上海圆满收官。

数据见证着这场跨越的影响力:当地报纸网站访问量突破800万,报道同时在新华社客户端推送,传播量逾500万。泰州国际社交媒体账号“Taizhou, CityOfHealth”同题推送的曝光量也逾200万,互动量近3万。

泰州市作为梅兰芳先生的故乡,正以梅兰芳锐意创新的艺术精神为指向,倾力打造“梅郎故里、戏曲圣地”城市文化品牌,积极融入上海、融入长三角,在坚守传统之根的同时,勇开时代之新。

从百老汇的如雷掌声到数字时代的广泛共鸣,“梅郎故里”用一场场活动续写着传奇故事,让梅兰芳播下的文化种子,在新的时代开出了繁盛花朵。

天涯共此声

印度诗人泰戈尔此前在北京观看梅兰芳演出的《洛神》后,曾写下这样的感悟:“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山峦。”这诗句表达了他沉醉于京剧之美的由衷赞叹,也道出了由于语言的障碍,难以完全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不能充分领略京剧艺术真谛的一丝遗憾。

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因语言与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梅兰芳访美团队对文化传播倾注了极致尊重。戏曲理论家齐如山携团队花费大量精力编撰、制作、翻译宣传品,例如,《中国剧之组织》一书详尽地介绍了京剧的唱白、动作、衣服、盔帽、胡须、脸谱、砌末、音乐等8方面知识,并配以插画,形成一部“京剧百科”。

《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

在乐器、舞台设计、剧场的布置等方面,访美团队精心筹备,意在给前来观剧的美国人以鲜明的“中国”印象。演出人员的服装也暗藏巧思——材料全部使用中国的绣花绸缎,花式也都是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让“中国美学”有了可触摸的符号。团队还请来音乐家刘天华将工尺谱翻译成五线谱,让西方人可以摸到东方旋律的骨。

于是,当《汾河湾》的戏名被改编为《一只鞋的故事》,用“丈夫回家后,在妻子床下发现陌生男子鞋履”的噱头抓住观众时,一张通往东方的艺术之网已然织就。

更深层的文化破壁,则源于梅兰芳的艺术力量与人格魅力。他的表演改变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台上,他是雌雄莫辨的艺术家,演出结束,卸去妆容、身着长袍登台谢幕时,观众才惊觉“东方美人”竟是须眉。台下,他温文尔雅,探访华人社区、到医院探访儿童,以谦谦君子之风重塑西方对中国人的认知。美国上流社会由此意识到,这个东方国度拥有的远不止瓷器与丝绸,更有能与西方艺术对话的精深美学体系。

梅兰芳访美95周年之际,媒体的集体追忆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大师的缅怀,更折射出文化无国界的永恒价值。正如《纽约时报》1930年所写:“梅兰芳的表演,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戏剧的深邃之美。”这一评价,历经近百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