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员当选全国劳模” ,这事为啥值得点赞?
时间:2025-04-29 13:03:00
4月28日,一则《外卖员首次当选全国劳模》的新闻沸腾了!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新时代职业的社会价值和职业尊重。
饿了么三位“社区侠”——重庆蓝骑士廖泽萌、上海蓝骑士张文强、阿勒泰蓝骑士高杰,首次以“外卖员”身份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体的荣耀,更是中国社会职业价值观转型的标志性节点。

首位女外卖员全国劳模、饿了么蓝骑士廖泽萌
几乎同时,京东宣布未来三个月将招聘10万名全职骑手并全额承担五险一金,这两大事件共同勾勒出数字时代劳动权益保障与职业尊严重构的双重图景。从新职业被纳入国家分类目录到劳模诞生仅五年时间,这背后,折射出社会治理、职业尊严、劳动者权益保障等多维度的变革。
职业价值:从“边缘职业”到“社会贡献者”
外卖行业的崛起曾被贴上“低门槛”“过渡性职业”的标签,但此次劳模评选彻底打破了这种偏见。廖泽萌等获奖者的事迹表明,劳动模范的标准已从传统产业的“技术突破”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创造”。
专业性与创新性:廖泽萌手绘“外卖秘籍”带教徒弟,张文强以军事化管理优化配送路线,高杰从骑手晋升为城市经理推动业务升级,展现了新业态劳动者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全国劳模“社区侠”张文强

全国劳模“社区侠”高杰
社区服务角色:他们不仅是配送者,更是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张文强在送餐间隙教老人使用电子产品,张宝剑用AED抢救车祸老人,孟玉波街头施救晕倒市民,这些行动让外卖员成为社区的“流动哨兵”和“应急守护者”。
这一转变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职业尊严不再由岗位的“技术含金量”或“社会地位”决定,而是以对社会的实际贡献为标尺。京东的“超时20分钟免单”政策与配送效率提升,进一步证明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可以兼容。
制度赋能:从权益保障到职业生态重塑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长期面临“算法压榨”“社会保障缺位”等争议,但近年来的制度探索为劳模诞生奠定了基础。
政策支持。2024年重庆试点“友好镇街”,通过优化小区准入规则、延长配送时间上限、建设“暖新服务点”等措施,将劳动者权益嵌入城市治理框架。
企业责任。饿了么联合商家成立“守护者联盟”,美团推出“骑手免费上大学”项目,而京东的“五险一金全承担”政策更具突破性——不仅覆盖企业缴纳部分,还全额承担个人缴费(约占工资22%),确保骑手月入万元无需扣除社保费用,实际收入反增8%。
社会保障。重庆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覆盖60.6万人,京东的“骑手驿站”“幸福食堂”及“子女助学基金”等举措,构建起从基础保障到职业发展的立体化支持体系。
这些举措表明,劳动者权益保障正从“同情式关怀”转向“制度性赋能”。京东的10万骑手招聘计划,不仅为行业树立了“同工同酬、全周期保障”的标杆,更通过保底工资(入职前3个月5000元)、晋升通道(副站长/站长)等设计,推动职业路径从“生存型就业”向“事业型成长”转型。
社会认知:外卖员也是“共建者”
外卖员全国劳模的诞生,是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认可。
破除职业偏见。数据显示,2023年外卖员平均月收入达6803元,高于蓝领平均水平。京东骑手的五险一金全覆盖,更将职业吸引力提升至新高度。廖泽萌作为首位女外卖员劳模,打破性别与职业的双重刻板印象,证明“巾帼不必让须眉”。
重构劳动精神。传统劳模精神强调“无私奉献”“艰苦创业”,而新劳模则融合了“服务创新”“社区联结”等时代内涵。例如,高杰将送外卖视为“事业”,张文强在配送中践行“干一行专一行”的工匠精神,彰显了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多元表达。
公众情感共鸣。武汉骑手张宝剑救人获表彰、青海骑手孟玉波街头施救引发慰问热潮,这些事件通过媒体传播,让公众从“点赞善举”升华为“尊重职业”。刘强东亲自送餐的新闻,更以企业家示范效应强化了“劳动光荣”的社会共识。
挑战与展望:从“个案荣誉”到“生态优化”
尽管突破显著,但外卖行业仍面临深层矛盾:算法系统的效率与人性化平衡、职业晋升通道的可持续性、社会认同的全面深化等。未来需从三方面发力:
1. 技术向善。推广重庆“算法优化”经验,将劳动者反馈纳入平台规则设计,避免“系统困住人性”。京东的“超时免单”政策已倒逼行业重新审视配送时效与骑手安全的关系。
2. 职业生态建设。完善骑手从“配送员”到“管理者”甚至“创业者”的成长路径,如高杰的晋升案例所示,需将其模式制度化。京东的“职业发展基金”(连续服务满5年可申请创业支持)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3. 文化重塑。通过劳模宣传、政策引导、公众参与(如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制),构建“劳动无贵贱,贡献即光荣”的社会共识。京东的“双职工家庭就业支持”(配偶优先录用)等举措,将职业尊严延伸至家庭层面。
外卖员当选全国劳模,说明在数字时代,任何职业只要以专业精神服务社会、以创新行动推动进步,都能赢得尊严与认可。正如廖泽萌所言:“在一单单准时送达中,我们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王瑞红)